心为形役出处(身无形役)



心为形役出处(身无形役)

文章插图



读《金刚经说什么》就如同做事情看见了大神儿的高端操作,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所以越是读书,越坚定了我必须读经典的认知,因为经典把我能想到的一切道理,都用最简单最精准的语言给道尽了 。


今天《金刚经说什么》读到了“形役心劳尘役人”这里 。
我的妈呀,南怀瑾老师一句话道尽了我几篇文章 。以前我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身体,它甚至是会主宰我们的——好吧,原谅我,我自己的原文我也忘了,写了好几篇呢,反正大意就是这样 。


而南怀瑾老师一句话——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 。
好了,够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就是老师,这就是大师,一句话简单精准明确 。


这就是读经典的意义 。
我记得有一阵我读《王阳明心学》,很多道理真的是老子庄子里提到的,但心学里的语言量要大的多 。我当时就想,古文变成白话文,再变成现代文,文字越来越多 。


我记得《商战》里的一句话:少即是多 。
那么反过来说,多即是少!
语言量大了,知识道理的密度也就低了,说白了,单位语言对干货的承载量少了 。


我不是说心学不好,我非常喜欢 。我只是在说这个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信息爆炸之后,单位语言所承载的知识道理反而变少了 。


有句话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原文忘了,原谅我一下) 。
就是说,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 。


那么,为了效率,应该是让单位语言承载的知识密度越大越好 。当然有人觉得这个事儿也考验各人资质 。但说真的,从我自身的读书经验来说,只要读,就开卷有益 。越是经典越有效率 。
所以,这就是读经典的意义 。它单位语言所承载的知识道理密度极大,能够以最简练的语言,精准的表述出一个巨大且深奥道理 。


比如说《庄子》有很多优美的词或者短句: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夏虫不可语冰;螳臂当车;游刃有余;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到了《金刚经》这里,我读着非常受益,经常跟好朋友推荐阅读,还买过很多送给亲朋好友 。因为我真的太爱了 。尽管我对佛教一窍不通 。但《金刚经》里面的语言以及哲理,真的太美了,每次读完,都犹如洗了澡,干净清爽满足安逸 。
但是渐渐的很多地方,再也读不出其含义了,我试图去读别的佛经,以便我对金刚经增加新的理解 。但这事是求不得的 。
带着心思去寻去求,是不行的 。于是乎,我便都放下了,与其味同嚼蜡干耗时间,不如把时间放在读我能读下去的书、读之悦意的书、做不辜负时光的事 。


直到《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我的妈呀,有的地方,读着都想哭 。
今天读到南怀瑾老师说,《金刚经》不是讲空的,是讲不住相的 。
一语点醒梦中人!
自己仿佛也早就了然了似的,不禁感叹一句:说的就是嘛——其实,没有南怀瑾老师这句话,我大脑里这跟神经就根本没通呢 。


再到南怀瑾老师那句: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 。天哪,我再也受不了了,简直不吐不快了,说一千到一万,爱了爱了太爱了 。


大道至简,读经典,读大师作品,就是在走一种光明的路径,因为我想破了头,想出的那么点道理的皮毛,只需要大师几个字,只需要经典几个字,便道尽了 。


形役心劳尘役人——这一生,我们不过是身体的奴役 。
它要吃要穿要强壮,它要美要知要长寿 。
它贪的很呢!而我们呢,不过是随着它,顺着它,甚至还要哄着它,好多时候还要给它一个好听的理由 。
我记得有本书(大约是《围城》,原谅我,我又忘了)——说了,人饿了,该当吃饭,却偏偏的为了这口饭,整出一桌子菜来 。
原文忘了,大意如此 。
这句话,读之深觉有味道 。本质是吃饭,而追求的是吃菜 。多有意思!这就是人,最本质的东西,他不稀罕,他稀罕的是他想稀罕的 。
白饭不要,满汉全席才好 。
一个字——馋!
这个馋是为执着,执着于表象 。执着于吃满汉全席那个解馋,看不见一碗白饭就可解饿 。


所以,拿吃饭的例子就可看出,人呐,面对个馋,是馋的奴役 。
如是,面对着贪,是贪的奴役;面对着嗔,是嗔的奴役;面对着痴,是痴的奴役 。
所以说,人呐,一刻不得自由,总是在奴役中 。


今天读了《金刚经说什么》又有了新的体会,心里高兴 。在我看来,读什么不重要,经典典籍更好,大师作品更好,但总的说来,开卷有益,读了让人有进益,有收获,哪怕只是一个悦意,就极好了 。
【心为形役出处(身无形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