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典故的词语(来源于传说的成语有哪些)

万变不离其宗
“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指宗旨、目的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 , 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 殊途同归 。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一方之术)者多矣 , 皆以(以为)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体验宇宙所有领域的普遍真理)者 , 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天)何由降?明(地)何由出?’‘圣有所生 , 王有所成 , 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道) , 谓之天人(天人不分离为二);不离于精(指道术的精纯) , 谓之神人;不离于真(朴实不伪) , 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主宰) , 以德为本(根本) , 以道为门(天门 。万物出生入死之门) , 兆(预示)于变化 , 谓之圣人;以仁为恩(恩惠) , 以义为理(道理) , 以礼为行(以礼教约束人的行为) , 以乐为和(以音乐调和人的性情) , 熏然(南风吹拂方物之貌)慈仁 , 谓之君子(以礼教为本的儒家);以法(法度)为分(fèn , 本分)以名(职称)为表(标志) , 以参(比较)为验(验证) , 以稽(考查)为决(判断) , 其数(等级)一二三四是也 , 百官以此相齿(序列);以事为常(以劳作为经常任务) , 以衣食为主 , 蕃(繁殖)息(生息)畜(积蓄)藏(储备) , 老弱孤寡为意 , 皆有以养 , 民之理(常情)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搞学术的人很多 , 都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顶峰 , 无以复加 。古代所谓的道术究意在哪里?回答是:“无所不在 。”如果问:“天由何而降?地从何而生?”回答是:“神圣自有其由来 , 王业自有其成因 , 都渊源于一 。” 不离根本 , 称为天人 。不离精纯 , 称为神人 。不离本真 , 称为至人 。以天为主宰 , 以德为根本 , 以道为门径 , 能够预示变化 , 称为圣人 。以仁布施恩惠 , 以义作为道理 , 以礼规范行为 , 以乐调和性情 , 温和慈爱 , 称为君子 。以法律为尺度 , 以名号为标志 , 以比较为验证 , 以考核来判断 , 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 , 百官以此为序列 , 以职事为常务 , 以衣食为主旨 , 生产储藏 , 关心老弱孤寡 , 使其皆有所意养 , 这是养民的常理 。
《庄子·天下》提出 , 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 。道术是普遍的学问 , 这种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 。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 , 这些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 。庄子阐述对儒家学派的看法 , 认为儒家学派主要是明传《诗》《书》《礼》《易》《春秋》 。并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 , 对墨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 , 因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一致之处 。庄子还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 。又着重介绍了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 , 关尹、老聃的思想 , 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处世态度 , 称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 。还叙述了“历物十事”和以惠施为主的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题 , 反对了名家的诡辩 。庄子在这篇著作中 , 认为百家各派都因执着于各自的标准而进入歧途 , 只知道的某个方面而不知大道的全貌 , 一如人的“耳目口鼻 , 皆有所明 , 不能相通”一样;再加上除道家以外各种学派的人自以为是 , 固执己见 , 致使大道发生了分裂 。除道家以外各种学派的理论只能算是一方之术 , 而不是道 , 只有老子及其继承者的理论才是真正的道术 。
《庄子·天下》中的“圣有所生 , 王有所成 , 皆原于一” , “不离于宗 , 谓之天人” , “以天为宗 , 以德为本 , 以道为门 , 兆于变化” , 后来被总结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成语 。另外 , 也有人认为《荀子·儒效》中有“千举万变 , 其道一也” , 也与“万变不离其宗”有关 。
例句:“求夫辞有体要 , 万变而不离其宗 。”(清代谭献《明诗》) (267)
【源于典故的词语(来源于传说的成语有哪些)】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