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经成立翻译社是对的还是错的(马云是什么时候翻译社)
文章插图
1995年,马云因公来到西雅图,在这里,他的脑海中浮现出“INTERNET"这个词 。
"INTERNET"这个词,是马云不久之前,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澳大利亚外教比尔·阿霍那里听来的 。当马云身处当时美国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之一,这个词却鬼使神差地闪到他的眼前 。
其实,虽然事有凑巧,但也离不开马云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如果当初马云因为"INTERNET"的陌生费解,就将之付诸脑后,不仅很难有之后的阿里巴巴,就连是否有最初的“中国黄页”也未可知 。任何人想要追求杰出,就必须始终像他那样,对任何未知的信息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将之内化到自我知识结构中 。即便一时半会无法完全理解,但迟早能打开命运的神奇之门 。
比尔·阿霍的女婿叫Sam,在西雅图有一家互联网公司 。马云找到地方,看见的却是一间比海博翻译社都要小的公司,总共只有五个人、数台电脑 。面对着闪烁的屏幕、劈啪作响的键盘,听着Sam的介绍,马云失去了在讲台上的自信和勇气 。后来,他对西班牙《国家报》采访人员说:
“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 。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意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了 。”
但马云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凭借自信,瞬间克服对未知的恐惧 。人性总是会不同程度地对陌生事物产生恐惧,但勇敢者却能在最短时间战胜这种天性,果断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而越是了解,就越是会自信,也就越容易发现未知中蕴藏的机会 。
马云鼓起勇气,在搜索框中输入了"Beer" (啤酒)的字样,并在Sam的指引下按动了回车键 。路由器滴滴作响,屏幕上的页面刷新之后,显示出一长串搜索结果,有美国啤酒、日本啤酒、德国啤酒,但没有中国啤酒 。这让马云多少感到有些不自在,于是他又输入了"China" (中国) 。结果,屏幕上只显示出两个英文单词:"No Data" (无数据) 。
即便未来坐拥全世界最大的电商帝国,马云回忆起当时情景,懊恼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我当时觉得,既惊讶又失望,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居然找不到中国!这太不可思议了!”
马云不懂计算机,并不了解中国在1994年才成为全世界第77个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国内民用互联网业务还没有放开 。全中国芸芸十几亿人,只有数百个人真正接触过互联网 。然而,他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有着高度的自信与热爱,这也是每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正是这种质朴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他敢于进入陌生领域的持久动力 。面对陌生而精彩的互联网,马云的英雄情怀点燃了激情,让他认定自己的经历不是偶然,而是注定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在互联网世界上迈出商业化的步伐 。
实际上,创业者对未知领域的深入探索,不可能仅仅因为利润的诱惑,更多需要超出常人的自我责任意识 。如果马云想要赚钱,他大可以立刻转身回国,回到熟悉的外语教学和翻译领域去不断积累,最终也能成为俞敏洪、李阳那样事业有成的人物 。但马云却选择接受责任,主动代表中国人站到时代的制高点,聆听新经济的岩浆在地表的奔涌,追随人类科技发展不断堆叠的浪潮 。
正是从这份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情怀中,他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勇气,敢于攀登命运承诺的王座 。今天的创业者,想要在陌生领域成功,同样离不开对更多人命运的关注,离不开对整个国家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强烈信心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黑暗中,依旧看清前方的道路 。
时不我待,马云回到杭州的家里,立即四处打电话,邀请朋友、同事和学生 。
聚会当天,马云家挤了24个人,马云披着一条毯子,缩在沙发里显得更加瘦小 。他宣讲着自己触网的体验,也不管别人是否听得懂 。之后,马云不断邀人去他家里,听他演示和讲解INTERNET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听不懂马云的设想,只是抱着给马云面子的想法而来 。
不久后,马云终于把话题延伸到创业计划上 。他问大家有什么想法,人们沉默了,谁也想不出答案 。过了半晌,有人向马云提出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具体创业步骤的,马云也答不上来,说自己并没有想好 。屋子里传出一阵叹息声,在场的24个人中有23个人劝马云别鼓捣这个谁都不明白的东西,哪怕是去开饭店、办夜校,也比这靠谱 。
马云非但没有灰心,却显得比开始更加兴奋 。这种反差,或许能够用他后来在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上的那段话来诠释:
【马云曾经成立翻译社是对的还是错的(马云是什么时候翻译社)】"1995年我做出的决定,我对自己将可能改变了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在大家都觉得是一个机会的时候,我们不去凑热闹 。而越是在大家都还没有开始准备,甚至避之不及的时候,往往正潜伏着最大的机会 。……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在另一个场合,马云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文章插图
“看得清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看不出你怎么赚钱的模式说不定最好 。”
在普通人看来,创业模式看不清,就不能轻易尝试 。但在马云看来,正因为模式不清晰但方向正确,自己才会是第一个拿到红利的幸运儿 。既然选择创业,就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创业者不能执着于获得其他人的肯定,也不能执着于设计细节,而是要确认自己所抓住的发展大趋势,哪怕周围充满非议,也要学会将之屏蔽,这样才能抢占先发位置、获得充分优势 。
实际上,即便再完美的创业计划,在实际创业中也总是会充满变数,不可能通过纸面推演就获得成功 。马云因此并不十分推崇计划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大方向指引下的自我灵活应变 。他直言不讳:
“计划写得再漂亮,遇到环境变动便失去意义,有没有实时应变的能力才是重点 。计划写得再好再仔细,商场情势却未必如你所想 。”
1995年4月,马云花了很少的钱,注册了"Chinapage" (中国黄页)的网址,然后迅速辞去了包括大学教师在内的所有工作 。
他拿出自家积蓄的六七千元钱,又找人借了一些钱,总共凑了两万元启动资金,在杭州文二路的金地大厦里租了一间房,注册成立了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只有三个人:马云、马云的妻子张英、何一兵 。何一兵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计算机教师,也是24个人中唯一支持马云创业方向的人 。
万事俱备,公司正式开始运转 。马云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信用,通过朋友找来第一批客户,最初登录中国黄页的是杭州望湖宾馆,然后是钱江律师事务所、杭州第二电机厂…
公司的服务流程是由马云将客户资料翻译成英文,用快件寄到美国,由美国人将信息登入“中国黄页”网站的专属网页中 。
一段3000字的文字介绍、一张彩色照片,收费标准是2万元,其中有1.2万元是付给美国公司的钱 。
文章插图
此时,距离中国电信开通互联网业务还有4个月 。客户很难会为这个不能直观看到的“网页”付钱 。于是,马云让美国人寄来网页的实际图片,再将美国的电话告诉客户,建议其找懂英语的人打电话过去确认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客户才会半信半疑地同意付款
幸运的是,“看不清”的状态没有维持太久 。1995年7月,上海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开通了互联网专线,虽然只有44K速度,但马云却激动不已 。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在杭州上网给客户看了!
他找来一台486电脑,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接互联网,再将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下载而来 。整整三个半小时后,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出现了,焦躁不安的马云在特地请来的杭州电视台采访人员面前欣喜若狂、热泪盈眶 。
马云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此,作为创业者,他拥有最早冲入互联网的自信,但他不能指望客户拥有同样的信心 。当时机来临,创业者必然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客户进行广泛而精准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跟随趋势的信心 。因此,马云才会在第一时间动用技术和媒体资源,让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客户眼中变得清晰起来 。这也足以启发后来者,创业时可以凭借果断,但创业后,必须要让事实来说服别人,让你的商业模式在他们眼前清晰展现 。
这样,你的自信才不会变得盲目,而是变成空中猎猎飘扬的大旗 。
随着名气的增大,公司有了收入,中国黄页开始在各大城市开拓业务 。在所有城市,他们都曾被视为骗子,但马云毫无退缩,出门就会和遇到的每个人侃互联网,宛如狂热的宗教信徒 。中国黄页由此突破困难不断地壮大起来,这恰恰印证了后来马云在《赢在中国》节目点评创业时说出的名言:
“其实,最好最成功的往往是最简单的,要把最简单的东西做好也不容易 。”
1997年年底,中国黄页的营业额达到了700万元,马云用事实证明了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商业的大趋势 。
——摘自《马云传》(王健平 著)
- 那个男孩曾经追过我(遇见以前追过你的男生)
- 胡歌照片(胡歌剧照)
- 什么是夫妻(家插画)
- 相遇(是缘分让我们相遇)
- 边伯贤(边伯贤的手)
- 孩子|曾经为了买苹果“卖肾”的少年,如今25岁了,现状让人不由感慨
- 王者|“小恐龙宝宝”走红,他曾经是个“王者”,后来他姥姥来了
- 宝妈|24年过去了,曾经轰动全球的首例7胞胎,如今个个出众,令人羡慕
- 小马云|因撞脸而走红的“小马云”,如今变成了这副模样,现状令人唏嘘
- 问题|曾经的学霸孩子期末考试不好,家长很失望,如何看待付出没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