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形成
文章图片
“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啊”
“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
什么是教养牺牲?
在亲子关系中 , 父母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呢?西方家庭中 , 父母倾向通过肢体和情感向子女传达温暖 , 如他们会经常拥抱和赞美子女;在东亚家庭 , 尤其是中国家庭中 , 父母则会细心周到考虑孩子的需求 , 并竭尽全力满足其需求 , 为孩子奉献自己 , 为了教养孩子 , 甚至会牺牲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东西(Wu&Chao,2011;蔺秀云等,2021) 。 作为中国家庭观念核心特征之一的教养牺牲 , 已经外化表现为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教养现象 , 具体指父母放弃个人需要以满足子女的发展需要(Leung&Shek,2011) 。
文章图片
研究者指出 , 教养牺牲涉及到下面三方面过程:
(1)孩子的发展需要家庭资源 , 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
(2)家庭资源有限 , 当其稀缺时 , 家长需要依据家庭中各方面的需求对其进行分配;
(3)以孩子的发展为目的 , 甘愿以牺牲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的方式来分配家庭资源(Leung,2020) 。
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陪读本质上就是一种父母的教养牺牲:孩子上学需要有人照顾 , 但是家长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 于是家长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陪伴孩子 。 值得注意的是 , 教养投入也指家长为孩子提供其发展所需的资源 , 但教养投入强调“教养过程中孩子的获得” , 而教养牺牲强调的是“教养过程中父母的牺牲”(Leung&Shek,2020) 。
从组成成分上看 , 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观点:Leung和Shek(2011)认为教养牺牲存在五个维度 , 包括努力挣钱、为孩子的教育花时间、调整日常事务、牺牲生活方式和理想、隐瞒忧虑;蔺秀云等(2021)认为教养牺牲包括牺牲个人自由、牺牲财务资源和争取额外资源三个维度 , 并提出应该将家长的客观牺牲行为、主观牺牲意愿与主观牺牲程度综合起来考察教养牺牲程度 。 总的来说 , 教养牺牲不仅是一种教养行为 , 也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 , 涉及家长在物质、精力、精神等多方面内容的牺牲 。
教养牺牲兴起的原因—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社会文化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动态交互作用 , 文化对家长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教养牺牲在中国社会中的盛行 ,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取向关系密切 。 中国的家族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和依存关系 , 提倡个人的利益和目标应该服务于整个家族的荣耀 , 将家庭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 强调父母对下一代的责任 , 即使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 父母也有义务将下一代培养成才 , 以延续家族的荣誉(Leungetal.,2016;陈艳云 , 刘林平,1998) 。
教养牺牲真的能为孩子好吗?
在家庭资本理论(Gofen,2009)和家庭投资模型(Conger&Donnellan,2007)的框架下 , 家庭资源(资本)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 对孩子投入更多、更高质量的家庭资源 , 孩子就能朝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 总的来说 , 这些资源可分成物理资源(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养参与(Leung&Shek,2011) 。 从理论上说 , 家长的教养牺牲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家庭资源 , 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物理资源方面 , 家长牺牲自己的需求将物质资源等分配到孩子的成长上 , 如花费心思为孩子准备有营养的食物、省吃俭用为孩子购置学习资料等;在教养参与方面 , 教养牺牲意味着家长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养过程中 , 深度卷入孩子的教养中 。 量化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 一项耗时两年、测查了1569名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就表明 , 父母教养牺牲能通过促进孩子孝道意识的发展 , 降低孩子的绝望感(Leung,2020) 。 可见 , 在中国“孝文化”的背景下 , 教养牺牲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 让孩子感知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 激发孩子的感恩之情 , 发展出超越自我、将来回报父母的动机 , 从而拥有面对未来的力量 。
文章图片
但是 , 事实真的如此吗?教养牺牲真的能为孩子好吗?知乎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孩子会感激牺牲型父母吗” , 出人意料的是 , 很多回帖给出“不会”的答复 。 理论模型、量化研究与实际案例之间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
1.父母和孩子对教养牺牲的理解存在差异
学界认为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 , 对教养牺牲的测量也基于测量“家长为教养孩子牺牲自身利益”程度 , 而日常生活中 , 孩子面对的牺牲型父母不仅会为了孩子牺牲个人需求 , 还会对孩子表露这种牺牲 , 这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牺牲更多是为了能控制自己、能通过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名声等) , 因而少有甚至不会有感激之情 。
2.父母和孩子对教养牺牲的感知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 , 父母报告的教养牺牲要显著高于孩子感知到的教养牺牲(Leung&Shek,2016) 。 很多时候 , 家长的确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 给孩子提供可促进其发展的家庭资源 , 但是孩子却不一定认可这是家长的牺牲 。
3.家长观念中促进孩子发展的需要并不等同于孩子的实际需要
影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那句“可是你想过 , 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家长基于自己的理解为孩子制定发展目标 , 在此基础上 , 牺牲自己的利益补足孩子“缺失的资源” , 但这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 , 孩子真正需要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满足 。 另一方面 , 会损害孩子的基本需要(关系、能力和自主) , 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尼格拉·阿合买提江等,2015) , 具体来说 , 父母期望与孩子期望相悖 , 会造成亲子冲突 , 从而损害孩子的关系需要 , 不能自主选择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则会损害能力需要和自主需要 。
4.教养牺牲会给亲子双方带来消极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形成】就父母而言 ,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需要 , 个体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 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是抑郁(尼格拉·阿合买提江等,2015) , 以往研究也证实 , 父母的抑郁体验能正向预测孩子的问题行为(王玲凤,蔡振春,2012);就孩子而言 , 父母的教养牺牲会让孩子产生诸如“父母为我牺牲了这么多 , 我怎么能……”、“父母只有我了”之类的想法 , 产生愧疚等消极情绪 , 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
可见 , 一方面 , 教养牺牲的确能为孩子提供适宜其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 , 教养牺牲处理不当也可能会给孩子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
文章图片
走出困境—亲子协同发展
一项以移民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 , 亲子关系方面的代际文化差异(理想的亲子关系和感知的亲子关系)与移民青少年更强烈的内化问题有关 , 但是青少年低程度对教养奉献(牺牲)的感知能缓冲该联系 , 高程度教养牺牲感知却没有这种作用(Wu&Chao,2011) 。 可见 , 并不是所有的、越高水平的教养牺牲会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 , 只有合理的教养牺牲具备此作用 。 那么?该如何去做 , 才能做到正确的、适度的教养牺牲呢?
1.警惕从教养牺牲转变为父母控制
很多牺牲型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 , 我怎么会……” , 从“为了孩子好”走向了“用自己的好来控制孩子、来绑架孩子”;同时 , 他们也会通过为孩子制定目标来“控制”孩子的成长 。 但这样 , 其实已经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 从“教养牺牲”演变成一种“心理控制” , 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
2.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真正满足孩子需要
在家庭资源分配方面 , 家长和孩子可能有不同的考虑 , 比如家长可能想把金钱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必需品中 , 但孩子可能想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 这种差异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 加大孩子与父母之间感知教养牺牲的差异 , 也没有满足孩子的需要 , 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因此 , 基于孩子的需要给出恰当的反馈 , 才是正确的教养牺牲 , 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
3.关注自身发展需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人都有发展的需要 ,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绪有关 , 心里需要受损与更高水平的消极情绪有关 。 因此 , 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 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 , 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与孩子协同发展 。
- 婆媳关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被背叛的一方为什么会对抗?
- 经营感情的第一层境界是什么
- 东莞康华医院|年会聚餐挂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东莞康华医院:内容确实不妥
- 不离婚也不原谅,彼此是陌生人,无爱也无恨
- 补血|曾经深信不疑的养生知识,竟然都是错的?
- 50岁的人生,应该开启怎样的局面
- 女人喋喋不休的抱怨,无非就是男人不懂事
- 女人励志早安语录简短精辟
- 2022新年早上好表情包,人生中有朋友是幸福,相互牵挂,心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