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探讨培养有中药味的外语翻译人才 这场高峰论坛在广中医举行

南都讯 采访人员 孙小鹏 通讯员 廖晓键 苏红 12月4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翻译与国际合作交流高峰论坛”在该校举行。此次高峰论坛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同时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翻译人才需求调查启动。
开幕式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彬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认知,使得中医药国际传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同时,数字人文的出现打破了中医药文化保守的桎梏,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高了传播速度的效益,打造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形态,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红指出,举办本次论坛,既是为了纪念学校本科教育65周年,也是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高地建设。同时,还可以探索构建学校外语学科建设的特色与高峰,构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医文结合的外语人才和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有中药味的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
外国语学院|探讨培养有中药味的外语翻译人才 这场高峰论坛在广中医举行】 论坛上,《上海翻译》主编、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傅敬民教授在题为《我国中医药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的发言中指出,我国中医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组成要素,有效的传播基于高质量的翻译,中医药翻译及研究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医药翻译存在议题创新不足、关联理论体系驳杂、研究方法老套、专业研究人员缺乏等问题。有鉴于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跨学科路径,加强中医药翻译实践与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契合新形态的中医药研究学术话语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教授认为,需要提高中医药翻译的规范化意识,加强翻译规范建设,建立标准化中国特色中医药术语库,统一核心概念和关键表述翻译传播口径;也要采用针对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使用目标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本土化表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