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嗨放派》总编剧周懿洁
从首期节目把太阳“玩”出花样 , 到体会声音的传播进行“千米合唱”;从自制云海奇观 , 到身体与大脑博弈 , 纵观节目播出以来的奇趣实验可以发现 , 趣味不仅没有成为科学严谨性的“打折借口” , 反倒让科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 , 深入人心 。
“官微私信里就有一些学校来询问节目中实验的做法、操作可实施性 。 我们也有给到节目组的建议 , 尽量帮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到其中 。 ”节目播出后 , 以趣味实验传递科学知识的形式引来教育界的关注 , 探索趣味与知识相融合的学习范式让日常生活变身科学课堂 。
融合趣味性的节目模式 , 让原本书本中的“死”知识变得“活”起来;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 则使节目创作面临更高的要求 。
节目副总导演马海文认为 , 这档节目最难的在于其高度的科学原创性 。 以第七期假象环球旅行自制火焰龙卷风为例 , 由于该实验涉及到较为专业的化学知识 , 所以节目组特意让一位父亲在制药厂工作的导演负责 。 前期测试的时候 , 专门请教了化学领域的资深专家 , 针对实验中“焰色反应”进行深入的学习 , 确保实验效果和操作规范 。
文章图片
《嗨放派》节目副总导演马海文
“完整测试一个实验的工作时间可能是测试一个普通综艺游戏时间的两到三倍 。 ”马海文说 。 从工业级护目镜、手套等防护装备 , 到专业操作人员、安全维护人员陪伴全程 , 为确保实验万无一失 , 导演组要反复进行实验和论证 , 保证其可行性与安全性 。 而像“焰色反应”这样的试验过程几乎是节目组每一个实验都要经历的过程 。
当主创人员因为研究节目、研究实验、测试实验 , 慢慢成为了实验高手、科普达人 , 观众也从原来的满心怀疑 , 再次验证“真相”定律 。 有网友看过节目后评价道 , “看橘子那期的时候觉得无用 , 但是现在的自己 , 正在边看节目边捏橘子让它变甜” 。
当科创精神饱含人文浪漫 ,
内容价值实现纵深拓展
最显而易见的 , 《嗨放派》播出之后带动了大量观众对科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的关注 。
“原来圈养的野生动物也需要我们帮助它们丰富生活”“同一地点 , 海拔越高的地方越早看见太阳”“夏天没有雪 , 那就自己造一场雪 , 只要想象力跟得上 , 在哪里都能找到出游的feel”……随着节目的播出 , 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实验带来的情感与视觉冲击所触动 , 在理论知识中挖掘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 , 《嗨放派》在探寻人与自然的奇妙过程中 , 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文章图片
无论是用一场奔赴“宇宙星辰”的浪漫旅程 , 表达普通国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憧憬与敬意 , 还是 , 还是实验制作浓浓“化学味”的特效 , 点赞老一辈电影人的艺术创作坚守 , 当科创精神饱含人文温暖 , 各种妙趣横生的实验不断引导着观众关注熟悉的生活与世界 , 感受生活中或许曾被忽略的美好 , 《嗨放派》无疑是一档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漫”综艺 。
然而 , 在节目播出之前 , 主创团队对于节目效果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 “这档节目观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 我们不确认孩子们是不是能看明白 。 ”好在 , 这种深入浅出的大众科普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 节目豆瓣评分开分7.2 , 截至收官依然保持在7.0 , 多家主流媒体点赞节目的人文价值情怀 。 姚译添直言 , “看网友的评论和讨论 , 确实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 , 这也让我们今后的创作更有动力” 。
文章图片
从“超担心观众不买账”到“希望大人能带着孩子一起看” , 节目带来影响是“超出预期的” 。 “观众们看到神奇的科学现象 , 既能学到知识 , 也能观察到嘉宾们在这个过程的变化 。 ”姚译添将其视为一种“跨越屏幕与语言的‘陪伴’” , 而在此过程中 , 《嗨放派》与观众有了奇妙的连结 。
【《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不设立标准、没有条条框框 , 看似是在做实验 , 实则更像是朋友们在一起 , 参与一些好玩有趣的体验 , 而节目中嘉宾们的真实状态也成为多数观众代表 。 可以看到 , 《嗨放派》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在内容聚焦、呈现手段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均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
稿源:(影视前哨)
【】网址:/a/2021/1024/102411cT92021.html
标题:《嗨放派》用奇趣实验证明“好奇有用”(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