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疼痛医学服务“家底”首公布 疼痛研究转化有了大平台

10月17日上午,世界镇痛日主题发布会暨国家疼痛专业质控大会?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疼痛医学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处长张文宝,中华医学会秘书长王健,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郭海鹏,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等参加了本次大会。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张文宝处长指出,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建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其中,优质需要对标国际热点,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之中,拥有先进的诊疗能力;高效则需要建立完整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规范、同质化的疼痛诊疗服务,以此推动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在会议致辞中介绍,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作为国内最早成立,也是最为成熟的疼痛科,是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依托单位,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学科的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构建覆盖全国的疼痛学科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学科整体服务能力。
研究转化有了“孵化平台”
据介绍,疼痛是所有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慢性疼痛国外的发病率为8.7%~42%,女性高于男性。数据显示,中国的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每年以2000万的速度增长。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公众对于疼痛的疾病知晓仅有14.3%,慢性疼痛患者的就诊率不足60%。基于上述原因,国际疼痛学会(IASP)自2004年起倡议设立“世界镇痛日”(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旨在提升全社会对慢性疼痛问题的关注。
本次大会上,韩济生院士发布了今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将疼痛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Translating Pain Knowledge to Practice)”。他指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向临床医疗的快速转化,以及生物医学和工程的融合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战略、政策和规划,促进转化医学、医工融合发展,推动医学科技进步。作为一名疼痛人,在追踪国际疼痛研究前沿的同时,也要谨记疼痛医学科研进展最终必须转化为临床运用才能造福万千百姓,才能实现其价值。
为此,会上公布,由韩济生院士及北大基础医学院的科学家团队、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为代表的临床专家与泰德制药共同组建的“中国疼痛医学研究转化中心”正式建立。该转化中心旨在成为中国疼痛临床研究转化孵化中心,推动将临床工作中的发现,及时转化成服务患者的创新药物、器械,更好地解除患者疼痛。
国内疼痛学科“家底”摸清
另据介绍,疼痛学科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目前全国各地发展程度不均。今年,疼痛学科首次参与了国家医疗质量数据调查,获取了国内疼痛科的分布结构、病种覆盖情况、单病种过程及结果等指标。本次大会首次解读了上述国内疼痛学科的本底数据。
该数据显示,在国内6000家医疗机构中,设有疼痛专业医院的比例仅占37.60%。这提示,与巨大的慢性疼痛患者人群相比,疼痛学科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一挑战在二级、民营及中医类医院类医疗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同时,在从事疼痛诊疗的医生团队中,专业为“疼痛医学”的中高级职称医生占比约为38%,这反映出疼痛科医生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疼痛|疼痛医学服务“家底”首公布 疼痛研究转化有了大平台】全国性诊疗质控体系完整搭建
大会还首度公布了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47家哨点医院名单。据悉,该质控中心依托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网络,与哨点医院一起将构成遍布国内完整的质控体系。通过这个体系,疼痛专业可实现从数据监测、标准制定、教学培训到评估反馈的一整套质控流程,全方位提升疼痛科尤其是基层疼痛科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切实推进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城乡、东西部地区疼痛诊疗的同质化和规范化,提升疼痛性诊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次大会主席、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樊碧发教授表示,作为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和疼痛专科医联体的牵头单位,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将与兄弟单位疼痛科一起,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疼痛科建设,将疼痛诊疗技术带到广大百姓身边,让医学科技的进步惠及更多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