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数|我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提升至3143例 30年间上涨近38倍

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从10月15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上了解到,2019年我国盲人为869万人,前两位致盲眼病分别为白内障和未矫正屈光不正。目前我国约90%的县设有眼科医疗机构,2018年,我国具备白内障手术能力的医生是13835人,是2000年的2.33倍。到2019年,我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已提升至3143例,在30年间上涨了近38倍。
例数|我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提升至3143例 30年间上涨近38倍
文章插图


例数|我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提升至3143例 30年间上涨近38倍】第十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指导,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中国视觉障碍资源中心、视力残疾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承办,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防盲和低视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协办。论坛主题为“低视力康复,重筑光明中国梦”。
第十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如国际防盲协会(IAPB)低视力工作组的May Ho教授、墨尔本大学的Alan William Johnston教授、印度阿拉汶眼科护理系统的Sahithya Bhaskaran教授、挪威国家视听康复资源中心RolfLund教授、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陈莹山教授、香港盲人辅导会的梁婉贞/李敏莹女士、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吕帆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颜华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各省市从事低视力康复、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齐聚北京。
第十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分别从主题论坛、低视力康复资源与策略、视觉康复的新技术、人工智能与低视力康复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希望能为推动我国低视力康复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我国视力残疾患者的康复事业而发展努力。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盲和低视力)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威胁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是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从论坛上了解到,2019年我国盲人为869万人,前两位致盲眼病分别为白内障和未矫正屈光不正。目前我国约90%的县设有眼科医疗机构,2018年,我国具备白内障手术能力的医生是13835人,是2000年的2.33倍。到2019年,我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已提升至3143例,在30年间上涨了近38倍。
低视力康复工作已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眼科专业领域及企业的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我国在低视力康复政策、康复水平以及助视器研发等方面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低视力康复工作直至80年代初在我国完全是一片空白,1983年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低视力门诊,出版了第一本低视力教材,举办了第一个低视力康复培训班。2011年中国残联康复部把“中国视觉障碍资源中心”的牌子授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借助医院优秀的视觉康复资源,加强国内外低视力康复工作交流,视力残疾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规范教学、科研开发等工作。
为了能够推动我国低视力康复事业发展, 为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中国视觉障碍资源中心(北京同仁医院)连续承办了第三届至第十一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今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将北京同仁医院确立为第一批全国残联系统视力残疾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借助医院的眼科技术优势,为“十四五”期间开展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提供技术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蒋若静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