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这个故事又是四个故事里唯一一个没有把《我和我的父辈》局限于爸爸和儿子的故事 。 在这个故事里 , 父亲和母亲在意向上是合二为一的 , 统一为了“父辈” , 同样的 , 哥哥和妹妹 , 也都是“我” 。
不得不说 , 章子怡把一位丧偶母亲的形象演绎得很好 , 比起马利孤零零的一句“既当爹又当妈”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 雷雨夜的部分 , 她拉不住哥哥跌坐到水里 , 妹妹被雷声吓得惊叫大哭 , 闪电照亮了她的脸……
文章图片
那一瞬间 , 悲痛、委屈、失望、愤懑、焦躁 , 百感交集 , 但依旧看不见的是对苦痛的麻木 。 另一方面虽然“爸爸”在故事一开头就牺牲了 , 甚至还牺牲了两次 , 但是他的存在感却并没有淡去 。
一方面哥哥找爸爸是这个故事的明线 , 另一方面 , “爸爸”就仿佛《乘风》当中的军旗一样 , 他的“诗”是整个故事的精神所在 。 而正如父母交织而成的父辈形象一样 , 那首贯穿全篇的诗 , 正是父亲书写了标题 , 母亲谱写了篇章 , 恰似那一句 , 父为骨母为血 。
文章图片
最后就是升华部分 , “映红了半个天际的火光” 。 可以说如果没有最后一部分 , 这个故事能够适配所有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故事 。 但就是这首诗 , 让这个故事有了航天的灵魂 。
一开始爸爸说 , 我做的工作 , 是在天上写诗 , 这时我是感到有些割裂的 , 毕竟电影中表述的自然环境的恶劣 , 生活条件的困顿 , 甚至黑黢黢的发动机 , 冷冰冰的刨刀 , 这些“理工科”意象 , 怎样也和浪漫主义的诗沾不上边 , 而爸爸写的诗 , 也真的只是“诗”而已 。
文章图片
之后 , 诗就变成了隐藏于故事中的暗线 , 直至最后 , 火箭升空 , 我们的目光随之升向了太空 , 望向了一望无垠的宇宙 。
这个片段的燃点 , 泪点和爆点也都达到了巅峰 , 章子怡和黄轩的声音交织 , 妹妹成为航天员上天 , 哥哥在电视机前看着父亲的信 , 那里真的震撼而又浪漫 , 观影时旁边一个老大哥哭出声来了 。
文章图片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吐槽明明叙事的主角是哥哥?最后怎么变成妹妹成了航天员 。
我不明白哪里看出来的 。 这个作品有所谓的主角吗?只是为了突出某一个人吗?我虽然觉得最后没有给童年的妹妹一个震撼的眼神特写有些可惜 。 但这个故事里叙事的都是一群人 , 一家人 , 并不认为是在突出哪一个人 。
文章图片
最后的时候 , 故事持续讲述的囿于一隅的苦难 , 在苦难中笑谈生死的人们 , 父辈间横跨四季的扶持 , 茫茫黄土中手造出的火箭 , 还有孔明灯——东方红一号——神舟载人飞船这一组跨越千年的意向延续 , 这些全部的全部 , 都成了这首诗最佳的注脚 。
文章图片
尾声
章子怡的《诗》确实拍得很好 , 但很多影迷早看出来了 , 那就是章子怡这份浪漫主义 , 从镜头表现 , 情感转换等很多方面明显学的陈凯歌 , 但为何她这个故事拍得就好 , 陈凯歌上个故事《白昼流星》批评的就多呢?
文章图片
原因就是现在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受到当时西方 , 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太深 。 陈凯歌在拍其它题材的电影都在他的浪漫主义和商业娱乐性上纠结 , 导致电影局部细节惊人整体不行 , 这套用到主旋律上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
【即使再多人骂“煽情”,我也要夸奖章子怡导演的《诗》拍得太好了】《白昼流星》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悲惨世界》的架构隐喻去构建中国扶贫 , 再用西方宗教神启构建中国航天精神 , 这味儿能对喽?
文章图片
稿源:(令狐伯光)
【】网址:/a/2021/1005/100511932392021.html
标题:即使再多人骂“煽情”,我也要夸奖章子怡导演的《诗》拍得太好了(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