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创业八年感悟:回应时代呼唤 守正创新发展

创办灵兰已有八年,中医渐渐融入了笔者的生命。在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的今天,新医者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
还记得四年前的某一天,由于过度劳累,突然整个人“停摆”了,体能急剧下降,各种症状陆续出现,心力交瘁,持续好几个月,令人恐慌。幸亏身边有好中医,针药并用系统治疗后,笔者不但修复了身心健康,还收获了生命的成长,也亲身体会到了中医的奇妙和伟大。此后才真正懂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时常停下来感悟中医,受益良多。
创业这些年,经常碰到各种困难。笔者按照中医思维,先从自身寻找原因。毕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大自身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把困难当成“病症”,接受并思考这种“病症”能否增强企业的“正气”。
笔者也曾多次想放弃创业,但总是被中医的智慧“劝返”。比如,中医治病不一定要吃药。有一次面临突发事件,很是焦虑,失眠,笔者向老师求助,他发来一幅字“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笔者读后豁然开朗,心胸一下子打开了,病立马好了一半,真可谓“心开脉解”。
与中医结缘后的一些经历,让笔者静心思考良多。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我国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疗效让全世界人民印象深刻,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当此之时,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业界共同呼唤的时代命题。
笔者认为,健康是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医学是文化的显学,医者是文化输出的一线人员。时代需要新医者引领人类的健康文化。而作为中国的新医者,不能没有中国思想,不能没有中医思维。中医的智慧、理论和技术,是当前中国医者的必修课。
2001年,笔者因受过病苦选择学医,当时并不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只想成为一名好医生,探寻人体的奥秘,解决病患的痛苦。然而,学中医的苦,也非常人所能真正体会。
庆幸的是,笔者碰到了一位好导师,不断刷新了自己对中医的认识高度。
2011年,听师父说,“江河若断流,吾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断流,吾辈何以见祖先!”笔者深受触动,立志要为传承中医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计划好了方向和路径之后,2013年,笔者决然离职创业,创立中医书友会和灵兰中医。当时真是义无反顾,只做中医教育这件事情。
创业之路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产品要有价值,用户要喜欢,要有优秀的团队,还必须光明正大地赚钱,哪样都不容易。笔者所选择的,就是扎扎实实做教育,帮助用户学好中医。始终坚守的,其实是自己的初心: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发展中医。
有位好友问:“后悔不?以你的才华,干啥不比中医强?”笔者却认为,中医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它智慧通天,偶有所得就让人受益终生;它博大精深,可以终其一生去探索;它实用,小病大病都有办法;它让人很有成就感,经常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于是,笔者给自己定位,做中医教育,可以不是中医的全才,但必须活出中医的精彩。尤其是要让年轻人看到,学中医是一件很“酷”的事。
这些年笔者遍访名医。他们体面、优雅、温暖、喜悦、慈悲、智慧,满满的文化气质。为什么很多人却认为中医贫穷、邋遢、迂腐、无趣、落后?我突然有一个感悟:中医是聪明人的学问,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学中医。为什么?因为他们理解的中医,并不是真的中医。
谁才是时代的新医者?笔者认为,这种新医者,必定会抛弃所谓的中医和西医的“门户之见”,只是客观地站在作为一名医生的立场,不困惑不偏执。
我们个别中医师,只取中医的立场,拒绝研究借鉴西医的优势。这显然违背了仲景先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也没有遵循孙真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嘱咐。
医者,仁心仁术。没有中医的精神,中药也是西药,有了中医的思想,柳叶刀就是“第十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而著称于世。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怎么能不包容呢?
近百年的主流医学体系,是西方文明所引领的“现代医学”。笔者相信,未来一定会形成一个主流的新的中国医学体系,进而影响世界。中国医者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中国有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这也是人民之福。
当前,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笔者认为,现在是国家要开宝库的时候,作为钥匙的传承者,我们这代中医人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