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奇|听,碧瓦灰墙里的大医传奇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崔兴毅
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正在进行。
工程的起点在2018年。协和的一群年轻人,发起了抢救性采集整理百年协和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口述史——
我国儿科学事业先驱者之一籍孝诚;
我国现代肾脏病学奠基人之一毕增祺;
新中国第一位进藏医师徐乐天;
创造“病理诊断的金标准”的临床病理学家刘彤华;
…………
他们以“生死时速”护佑生命,在“刀光剑影”中登“险峰”闯“禁区”,无数生命因此挽救,无数“第一”由此诞生。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他们的身上,诊疗思维是宝、临床经验是宝、科研思路是宝、高尚医德是宝……百年协和靠人铸就,他们是最大的宝藏。
寻“宝”,一场两代人的对话由此开始。
他们随口一个故事,便是现代医学史上闪亮一笔
这是“追星”之旅,这些“明星”大多都是90多岁的老专家。
没有呼吸机,籍孝诚和同事们在新生儿病房一起手捏气囊,用正压通气的方法抢救弱小生命。
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内窥镜技术后,刘彤华制定的胃黏膜活检诊断标准沿用至今……
这是一段传奇再现的历程,老专家们随口一个故事,便是现代医学史上的闪亮一笔。
谈到设立口述史项目的初衷,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说:“老前辈是协和乃至中国医史的‘活化石’,他们的讲述对我们梳理党领导下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医院及各学科的历史脉络,领悟北京协和医院百年基业长青的奥秘,弥足珍贵。”
在项目发起人、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段文利眼中,协和人应该站在医学前沿,因为他们不仅承担着协和建科立院的责任,更肩负现代医学发展进步的使命。
有人在摸索未知领域。过去,糖尿病治疗采用主食固定法,控制食物摄入。甚至于一天才让病人吃2到4两粮食,不能吃水果,病人很痛苦。临床营养学家杜寿玢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种情况下80%的病人营养不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了。她在国内最早开展中国食物血糖指数研究,经过临床试验,为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提供了依据,填补了我国糖尿病治疗的一个空白。
有人在思考学科布局。1986年之前,全国各大医院还没有独立的超声医学科。时任协和理疗科副主任的超声医学专家张缙熙前瞻性提议,建立超声医学科。不少人提出疑问,但张缙熙坚持:“超声医学不是单纯的检查,今后出路在哪、怎样才能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这需要学科发展的整体思维。”经过30多年发展,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已属国际一流水平,年检查量超20万例,为我国超声新技术普及作出卓越贡献。
有人在操持科室创建。项目组成员王璐说,变态反应学专家叶世泰在创立我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时,经验为零,只能靠图书资料自己摸索。“为了给抗原找到一个合适的储存冰箱,叶老曾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最后在一个二手市场上购得了合适的冰箱。”
百年协和最可贵的是老百姓的口碑,不仅医术要高,医德更要好。在耳鼻咽喉学专家王直中眼里,“一个在吃饭的时候忘不了病人的医生,那才是一个好医生”。
一件“最遗憾的事”在王直中记忆里久久挥之不去。一个从西藏来的喉癌患者,第一次手术后复发,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很成功,现在也过得很好,每年还送来哈达。“可我内心还是感觉很惭愧,因为没能一次把他治好,让病人做了两次手术。”王直中说。
王直中的“遗憾”,让全程参与这场对话的年轻主治医师高儒真印象深刻,“这提醒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时刻不忘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做得多一点快一点,遗憾就会少一点
“老专家身上有很多宝藏,如果不去了解,可能不会有人知道。”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宣磊眼中,老专家的故事让她有一种戴着白手套都不敢触碰的敬畏感。
“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当采访人员问到面临的压力时,项目组成员董琳说,“这项工作是‘抢救性’的,即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还是有很多的‘不可预料’,打乱原有的安排。”
在筹备项目期间,就有老专家相继离世,还有一些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采访,因此在后续项目的实施中,高龄、身体欠佳者成为项目组优先采集的对象。
董琳与采访人员分享了采访刘彤华的前前后后。
老人已患病多时,但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项目组的请求。采访先后进行了五次,前两次在刘彤华所住的病房,参与采访的病理科技师庞钧译说:“刘院士准备很充分,考虑到院士的身体状况,每次采访我们都尽量控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