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图说: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日前,全球著名眼科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英国眼科学杂志)刊发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模型研究》。
ICL全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又称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矫正的主流手术之一。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切削角膜,仅通过将一枚柔软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即可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
据权威眼科学杂志《Ophthalmology》(眼科学)报道,近视未矫正或矫正不足是全球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仅在2015年就造成了全球数千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高度近视是近视矫正不足的主要人群。
ICL植入术矫正近视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ICL直径和维持术后安全的拱高(即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至自然晶状体前表面的高度)。因此,在术前个性化设计ICL参数,并准确预测术后拱高,对ICL手术安全、高效地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领衔的研究团队作为最早在国内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V4C的团队,建立了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团队成员、本项成果课题组第一作者沈阳医生、简玮骏博士等与相关团队合作,通过对2015年至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6000余例ICL植入临床病例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评估了可能影响ICL术后拱高安全性的18个特征参数,筛选了6种机器学习模型,最终建立了优化的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能够协助临床眼科医生订制更准确的ICL个性化参数和提供更精确的术后拱高预测,对于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近视者的视觉健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经过数月的科研攻关,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6日在线刊发于著名眼科学期刊《英国眼科学杂志》,沈阳医生、简玮骏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再次证明了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 眼内镜|全球最大样本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研究团队对近视眼内镜拱高AI预测获突破】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左妍
- 眼健康|春节长假注意眼健康
- 小涛|为患者取出“潜伏”8年的眼内异物
- 发病率|@所有人 眼睛也会“缺水”!干眼症了解一下
- 叶黄素|寒假宅家怕近视?ChildLife护眼小布丁帮你防御恶“视”力
- 红河爱尔|红河爱尔眼科医院:“睛”益求精 打造高质量服务
- 看远模糊看近难,越来越多80后成为“视觉初老族”|健康 | 眼镜
- 角膜|@所有人 眼睛也会“缺水”!干眼症了解一下
- 极限运动|眼前一黑!女子剧烈咳嗽竟致视网膜脱离!这些人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 冬季|冬季干眼高发,眼睛又干又疲劳,怎么办?
- 摘除术|春节假期护眼:注意这四点,预防这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