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壁|灵感来自港珠澳大桥!骨内壁重建术的世界难题有了新解决方案

“受到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采用隧道建设技术的启发,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于骨残端重建的‘沉管’骨内壁重建技术。”近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主任周一新团队在骨科权威期刊JBJS Am发表论文,介绍团队开创的“沉管”骨内壁重建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骨残端重建的世界难题,使众多患者避免了健康邻近关节的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关节功能。
张女士14年前曾患有股骨近端骨肉瘤,并进行了左股骨近端切除+左股骨近端肿瘤假体置换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女士置换后的假体出现了松动下沉,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在骨关节领域,股骨骨缺损过于广泛而导致的股骨残端如何重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很多像张女士这样假体置换多年的患者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既往医院常采用的切除残端并全股骨置换术,必须切除相邻健康的关节,严重损害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假体使用年限有限,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挽救性术式”。此外,由于骨残端残留骨节段极短,且骨质强度弱,无法为非水泥生物型假体固定提供初始稳定性,残端髓腔内的松质骨多孔结构缺失,骨水泥难以获得交锁固定,无法为骨水泥假体提供足够的固定。因此,术后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为帮助患者摆脱困境,周一新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于骨残端重建的“沉管”骨内壁重建技术。
周一新介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受到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采用隧道建设技术的启发,设计并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类似于隧道预制件的多孔金属圈,同时设计并制作了配套手术工具,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使患者获得了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为股骨残端重建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的治疗方案。”
内壁|灵感来自港珠澳大桥!骨内壁重建术的世界难题有了新解决方案
文章插图
“沉管”骨内壁重建技术通过3D打印的多孔金属圈打入残端骨髓腔内获得初始压配固定,形成类似于松质骨结构的多孔“骨内壁”,为骨水泥假体的固定提供可交锁的多孔结构。而骨水泥-多孔金属圈-假体复合物又进一步为金属圈的骨整合提供了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经骨长入后多孔金属可以成为永久的“骨内壁”,获得生物学固定。这种“沉管” 骨内壁重建技术是一种同时构建骨水泥固定和生物学固定的混合固定技术。
“沉管”骨内壁重建术有效解决了骨残端重建问题,使众多患者避免了健康邻近关节的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关节功能。周一新团队就是运用这项技术,为张女士进行了沉管多孔金属圈重建内壁,手术非常成功。术后随访3年,假体固定良好,张女士现在每天都进行健身锻炼,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内壁|灵感来自港珠澳大桥!骨内壁重建术的世界难题有了新解决方案】据悉,周一新团队已施行此类手术10余例,目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效果均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