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捷|大咖谈:肝癌临床诊疗“指路明灯”来了!|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更新

融媒体采访人员 蔡增蕊
据统计,肝癌位居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第六位,其死亡率居第三位,绝大多数为肝细胞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癌临床诊疗策略有所改善,患者生存时间得到延长,但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距离实现我国“健康中国2030”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日前,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更新工作在上海启动,推动将肝癌诊疗领域最新进展应用于临床实践,助力提高我国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本报采访人员专访《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王捷教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主任荚卫东教授,以及《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潘明新教授对《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更新进行分析解读。
王捷:新规范向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王捷|大咖谈:肝癌临床诊疗“指路明灯”来了!|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更新
文章插图
王捷 教授
“随着肝癌诊疗知识的丰富,规范及时做出更新,为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是临床的“指路明灯”。对提高肝癌诊疗效果,改善国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广大从业者会积极参与到新规范未来的推广应用中,为提升我国肝癌规范化诊疗水平贡献力量。”
肝癌诊疗涉及多个学科,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导致不同学科的肝癌诊治方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制定统一的肝癌诊疗规范并及时进行更新,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王捷教授指出,“希望新规范推动我国肝癌诊疗再上新台阶,向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
新规范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将面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王捷教授表示,譬如三甲医院的医疗团队,其专科性相对较强,医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也更深入,应用难度不是太大。但对于基层医师,可能需要在肝癌诊疗及康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鉴于此,可以在新规范的标准版本之外,编制更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传播的解读版本,方便广大基层医师学习和使用。”
肝癌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结合我国国情和疾病谱特点,王捷教授提示,我国肝癌中80%与乙肝相关,因此需要对乙肝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乙肝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诱导机制、对疾病进展以及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等方面。同时,肝癌治疗已经从曾经的“以外科局部治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特别是伴随着肿瘤生物学等领域的进展,肝癌诊疗技术也进行着快速更新。譬如,联合使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进行术前干预,可以降低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为肝癌诊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随着诊疗技术的丰富,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肝癌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治疗方案,而这也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王捷教授强调需要“尽早抓”。他指出,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需要尽早为其确定专业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职业规划,培养其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紧跟学科前沿进展,为年轻医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与成长机会。
“年轻人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更快,记忆力更好,融会贯通的能力也更强,思维局限性更小,因此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优势,为他们的快速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王捷教授感叹,看到学生们在三四十岁时开始崭露头角,他为学科后继有人而深感欣慰。
荚卫东:以亚专科建设为基础 培养多学科人才王捷|大咖谈:肝癌临床诊疗“指路明灯”来了!|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更新
文章插图
荚卫东 教授
“希望临床医生将规范中的要求与临床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按照新规范的标准开展肝癌诊疗,提高我国不同地区肝癌诊疗的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同时,希望新规范引领临床实践,推动多学科团队建设,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助力学科快速发展,最终提高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贡献力量。
新规范纳入了转化治疗等最新技术,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有助于推广最新临床技术,避免单一学科治疗的局限性,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荚卫东教授指出,医院发展依靠学科支撑,学科建设以人才为基础,人才培养需要技术提供动力,环环相扣,以实现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学科支撑医院长期发展的目标。
学科建设需要数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如何做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是学科传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荚卫东教授指出,“应传承学科的发展历史、先进理念、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创新学科的发展思路、诊疗技术、临床策略、人才评价与培养机制。”作为学科带头人,需要推动临床技术、生物技术和理工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