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张念志:打造三级中医药防治呼吸病协作网络|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融媒体采访人员 蔡增蕊
教授|张念志:打造三级中医药防治呼吸病协作网络|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
文章插图
“刚入院时,我经常半夜睡不着、咳嗽、胸闷。后来服用了张主任开的中药,感觉症状显著缓解,中医药的力量真强大!”小刘是新冠肺炎患者,从入院确诊第一天就开始服用中药汤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顺利痊愈出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念志教授指出,“中医药应全面参与到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中。”作为安徽省新冠肺炎救治组成员,张念志教授带领团队冲锋在前,多次奔赴安徽省六安市、淮南市、合肥市会诊新冠肺炎患者,并且深入隔离病房,对接定点医院患者会诊,提供诊疗意见及中医药干预措施,保证中医药的救治参与率,对每位患者开具中药处方,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
政策支持助推中医药发挥治疗优势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开展中医药干预新冠肺炎的科研工作中,张念志教授带领团队积极攻关,发现中医药干预治疗在减轻发热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和核酸转阴时间以及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针对恢复期患者,张念志教授采用自拟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1号方为主的中医药康复方案,发挥了缓解症状、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帮助患者身心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全面恢复。此外,张念志教授还参与了《安徽省新冠肺炎中医药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医心理调适指导意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康复专家共识(第一版)》的制定,为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疫情救治提供规范和指导。
2003年、2007年,张念志教授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防治非典肺炎、禽流感专家组成员,如今再次披甲上阵,成为省新冠肺炎救治组成员。多次深入抗疫一线,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经历,使他切身体会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更认识到若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希望未来中医药有更多参与医疗救治的机会和场所,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张念志教授表示。
中医药助力呼吸慢病全程管理80多岁的冯老是一位慢阻肺患者,几乎每年都会因病情急性加重而多次住院,长期以来备受困扰。2013年,冯老病情加重再次入院。张念志教授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为其开具中药膏方,分不同季节予以针对性治疗。在中医药系统性治疗下,冯老的病情得到了稳定控制。体验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如今冯老每年夏天用三伏贴,冬天吃膏方,连续8年再也没有因慢阻肺急性加重而住院治疗。
“据统计,我国现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大量患者因急性加重反复住院治疗,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张念志教授介绍,慢阻肺在中医学中称为“肺胀”,属于本虚标实证。针对慢阻肺的病机,带领团队研发了院内制剂化痰降气胶囊和参七虫草胶囊,在临床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已转让给制药企业,成功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
教授|张念志:打造三级中医药防治呼吸病协作网络|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在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张念志教授带领团队深入探索。特别是在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呼吸慢病方面,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积累,张念志教授对不同病证辨证施治,对患者进行中医调理,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张念志教授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并创立“支扩方”“急支方”“慢支方”等数十首经验效方,年门诊量高达9000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00余人次,均位居全省呼吸内科前列。
让中医科研反哺临床实践有科研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未来。张念志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主持的省部级以上级科研项目达20余项,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他首次提出了慢阻肺“虚-瘀-痰”学说、“益气活血化痰法对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机制研究”、中医膏方“三平衡”理论等学术观点,有发明专利1项,注册院内制剂10种。
科研硕果源于孜孜不倦地探索和敏锐的研究视角。张念志教授提示,首先,做科研要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一个领域扎下根来,长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要找准研究切入点,针对临床尚未满足的需求,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最后,要能用科研成果提高临床疗效,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让科研反哺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