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林女士,近日可谓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林女士平时身体状况良好,也没有什么慢性疾病,平日里特别喜欢喝奶茶等高糖饮料。几天内喝了十几支甜饮料,林女士开始出现口干、多饮、腹痛、头晕、乏力等表现,还呕吐了10多次,最终被送到当地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
而医生安排了相关检查后发现,此时林女士的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而且血酮、血白细胞、肌钙蛋白、pH值、乳酸等指标也都存在严重的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可林女士之前并没有糖尿病病史,为何血糖会飙升得如此凶猛呢?
随着检查结果陆续公布,林女士被提示胰岛功能不全、血糖不稳,最终被诊断为爆发型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多器官功能不全。
既然已经确定了病因,那问题也好解决了,医生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后,经过近72小时积极治疗,总算是控制了林女士的病情。
从林女士的这个案例中,我们也能发现,她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大量摄入高糖饮食,是导致爆发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此病发病急,进展快,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十分凶险,所以建议大家要注意控制好糖的摄入。
文章插图
一、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糖”对于甜食,很多人都表示无法抗拒,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摄入甜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婴儿刚出生时接触的母乳就是甜的。此外,吃糖时大脑内的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进而会释放出一种叫阿片类物质的化学物质,它与吗啡有异曲同工之妙,会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进而使大脑对糖产生渴望,吃了之后还会再想吃;甜食还会增加体内的血糖含量,进而通过胰岛素转化为能量,就比如吃巧克力可补充能量,让人更精神饱满,所以就越吃越上瘾。
但这些所谓的“快乐”其实维持时间很短暂,如果长期摄入糖分过多,身体反而会感到“难过”。
二、细数高糖饮食5宗罪1.造成肥胖
这是糖摄入过多的第一步风险,当大量糖分进入体内后,很容易转化为糖原,最终经一系列分解合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含糖饮食,那脂肪会越堆积越多,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肥胖。
2.升高血压
大量摄入糖分,体内过量的糖会转为脂肪,导致人体糖代谢紊乱,致使血液循环不畅,血管堵塞,阻力增大,从而使血压升高;而且糖摄入越多,胰岛素水平也会提升,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最终使血压升高。
文章插图
3.诱发糖尿病
糖吃多了之所以会诱发此病,并不是都是直接因为摄入糖引起的,而是因为吃太多的糖,可引起肥胖,而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中心型肥胖,也就是大肚子,跟糖尿病关系最大。
4.增加患癌风险
长期大量摄入含糖的饮料或者进食高糖饮食,还会提升癌症的全因死亡风险,尤其是乳腺癌。因糖分摄入过多,容易诱发肥胖,并导致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此后在这些疾病的基础上诱发癌症,包括乳腺癌。
有相关科研人员纳集了927名年龄在35-79岁之间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长达19年的随访(主要以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为主),而到随访结束,41%的患者因病去世,在这些死亡的患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大量摄入高糖饮料的习惯。也就是说,乳腺癌患者如果大量摄入含糖汽水,死亡几率会比不喝或少喝含糖汽水的患者高。该研究结论已经刊登在《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期刊上。
5、增加死亡风险
一直以来,不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而2019年《循环》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涉及了10万人,跨度近30年的大规模数据研究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长期大量摄入含糖饮料,会提升死亡风险,喝的越多,死亡率越高。每个月喝超过2标准杯的人死亡率比每月喝的量少于1标准杯的人高21%。其原因考虑是含糖饮料可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或过早死亡。
不过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项研究是基于美国人得出的结论,因种族、医疗条件等差异,所以与我国情况可能存在误差。
可见,过量摄入糖分对健康可产生多种威胁,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控制糖的摄入,这样才能远离一些疾病的骚扰。
文章插图
三、每天吃多少糖才健康?一直说控糖控糖,那到底一天摄入多少糖分才算合适呢?有没有什么标准?还真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给出的建议: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一天的游离糖摄入量不得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
- 十八周岁|注意!未按规定告知医疗风险,有风险!
- 守寡十多年,终于遇到一个真心对我好的男人
- 眼科|发挥中医眼科在眼病防治中的作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印发
- 胃口|若你在60岁后,身体能做到这3点,十有八九是“长寿体质”!
- 寒暑|《超战》前沿访谈:受气小胖十年寒暑终成正果
- 基层|安徽二十个地区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
- 十年笔耕不辍,3538篇日志记录“超级爷爷”对孙子的爱
- 人生路,别想太多,走一步算一步
- 建设规划|以体育促健康——《“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发布
- 赵昀|女性十有八九感染HPV?专家提醒要尽早接种HPV疫苗并定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