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

【一线讲述】
20年前 , 我有幸师从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董志伟教授、王国清教授 。 不久后 , 在他们的教育引导下 , 我来到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 , 在部分农村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 。 从一开始懵懵懂懂地摸索 , 到今天扎扎实实地推进 , 不觉已是十几个年头 。
之所以有这样的尝试 , 是因为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受到的触动 。 在医院给人们看病 , 每天接诊患者数量是有限的 , 而且相当多的肿瘤患者感到不适来医院就诊时 , 病情已经演化到了中晚期 。 而开展农村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 , 可以及早发现更多早期癌症患者 , 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受益 。 都说“发现一例早癌 , 挽救一条生命 , 幸福一个家庭” , 这个项目令我深感早癌诊治工作意义非常 。
长期以来 , 人们都是“谈癌色变” 。 因为癌症病情到了中晚期很难救治 , 家人也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
其实 , 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 如果能做到早诊早治 , 是可以有效治疗甚至治愈的 。 例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 , 如果经过筛查、早诊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 并及时规范治疗 , 几乎不影响健康、工作与生活 , 更不影响寿命 。 可见 , 如果早诊早治的理念深入人心 , 群众对癌症防治核心知识掌握得更好 , 能够主动到医疗机构进行筛查及早诊 , 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定会下降 。
癌症防治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 多年来 ,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领导下 , 在中国癌症基金会和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农村)的积极推动下 , 这个项目正按照“培养一个团队 , 成熟与发展一个学科 , 服务一个区域 , 造福一方百姓”的思路有序推进 。
10余年来 , 这个项目涉及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肝癌、鼻咽癌和肺癌等众多癌种 , 共计997个项目承接单位 , 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筛查癌症高危人群近580万人 , 发现患者近14万例 , 其中早期患者超7万例 。
【癌症|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这让我和项目团队的同事们倍感振奋 。 多年来 , 除了医院门诊工作 , 我们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给了这个项目 。 即便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回报 , 我们也义无反顾 。 在我看来 , 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 , 它不仅使我能够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帮助到尽可能多的百姓 , 也让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 , 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
2013年 , 世卫组织授予我“世界卫生组织基金奖” , 事实上 , 这不仅是对我个人 , 更是对中国众多长期植根于基层、致力于推动慢性病防治事业的卫生工作者的褒奖和鼓励 。 我把全部奖金捐出来 , 打造了一个早诊早治App 。 这是一个有关癌症筛查早诊早治的公益科普、交流与学习平台 , 用来促进基层医生、青年医生了解掌握癌症的早诊早治理念、知识与技术等 , 并面向大众进行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 努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
星星之火 , 可以燎原 。 我相信 , 如果我们上下同心 , 再坚持做30年 , 我国的癌症死亡率和高发率就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 我愿为此而努力 , 为同胞们的健康生活贡献绵薄之力 。
(项目团队:本报采访人员 陈之殷、金振娅、任欢、王胜昔、陆健、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蓝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