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同情用药的破冰之旅

近日 , 患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罕见病患者张女士在焦急等待83天后 , 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国际领先的三期临床用药 , 从万里之外的瑞士被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 至此 , 张女士得以有机会使用罕见病同情用药 。 罕见病同情用药的破冰之旅文章插图
01 14年的病痛折磨
14年前 , 正值青春年华的张女士因反复出现的酱油色尿、间断腹痛 , 开始了求医之路 。 经过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韩冰主任医师全面细致的检查 , 张女士被确诊为PNH 。
PNH是一种慢性破坏性、威胁生命的血液病 , 由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 , 全球发病率为1.3/100万 , 被称为“罕见病中的罕见病” 。 该病主要症状为血管内溶血、血栓以及骨髓衰竭 。 很多患者最终死于血栓或骨髓衰竭的并发症 。
为控制病情 , 10余年来 , 张女士长期在协和血液内科间断接受小剂量激素、输血、抗凝治疗 。 但在2018年2月 , 张女士突发静脉性脑梗死伴出血 , 出现意识丧失、偏瘫失语 , 以及危及生命的癫痫大发作 。 经协和血液内科、神经科等科室医生抢救 , 在使用PNH治疗药物依库珠单抗后 , 她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 并维持用药至今 , 未再出现颅内血栓 , 溶血情况也明显好转 。
依库珠单抗的原理是阻断导致溶血的补体末端通路 , 并不能消除异常的PNH细胞 , 因此不能治愈PNH 。 尽管该药中国已批准上市 , 但至今未被引进中国 , 张女士用药均为自行从海外购买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由于购药途径受阻 , 她面临断药困境 。 如果6月16日前未能继续用药 , 她极可能出现比之前更加严重的爆发性溶血 。
这让韩冰心急如焚 。 作为国内PNH领域专家 , 韩冰是诺华公司研发的PNH新药iptacopan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的中国区主要研究者 。 她知道 ,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和前期试验结果 , 张女士很有可能是这种新药的受益人群 。 但试验入组条件是患者未经治疗 , 张女士并不符合 。
张女士并没有因此放弃 , 她向国家药监局、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协和医院发出了求助 。
02 开辟一条新路
3月23日 , 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给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打了电话 。 张抒扬听到有罕见病患者求助 , 坚定地说:“我来想办法 , 我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 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 。 ”
原来 , 张女士渴望申请同情用药 。 同情用药即拓展性同情使用临床试验用药 , 是指在一些情况下 , 当患者不能通过参加临床试验来获得临床试验用药时 , 允许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使用尚未得到批准上市的药物给急需的患者进行治疗 。 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用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药物 , 经医学观察可能获益 , 并且符合伦理原则的 , 经审查、知情同意后可以在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内用于其他病情相同的患者 。
对于患有严重危及生命且无有效治疗手段的张女士而言 , 同情用药可能是一线生机 。 作为新药iptacopan的临床试验机构 ,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4月28日组织召开了一场由30多位专家参加的临床及管理MDT 。 张抒扬线上参会 , 血液内科、药剂科、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临床药理中心等科室专家依次发言 , 深入分析患者病情 , 探讨实施同情用药的可行性 , 齐心协力打通用药“堵点” 。 当日下午 , 协和医院就召开了伦理委员会会议 , 进行了严谨的伦理审核批准 。
除了协和医院 , 国家药监局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 ,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全力推进临床试验的审批流程 。 诺华中国快速推进用药审批流程 。
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 , 同情用药的MDT会诊讨论、伦理审批和同情用药申报等流程终于完成 。
03 迎来激动时刻
6月11日 , 药品从瑞士寄出 。 北京海关得知此药为救命药后 , 13日晚加班清关直至深夜 。 14日上午10时 , 信息传来 , “药物已从海关运出 , 并做完消杀 , 向医院奔赴而来” , 为张女士同情用药而特别建立的微信工作群里一片欢腾 。
新药抵达医院后 , 药剂科对药品进行了验收 , 采取专人及专账管理 。 与此同时 , 张女士接到通知 , 到协和医院报到 。 血液内科专门为她腾出床位 , 进行临床用药观察 , 确保用药安全 。
6月14日下午 , 简单而隆重的“同情用药捐赠仪式”在北京协和医院举行 , 院长张抒扬、副院长杜斌和多个科处室负责人 , 以及国家药监局、中国罕见病联盟、诺华中国代表出席 , 共同见证国内首例罕见病同情用药捐赠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