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慢病患者试试“运动处方”,他们让1000多名慢病患者科学运动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周学津)医生时常提醒慢病患者要通过运动改善体质。但做什么运动,如何运动,对于慢病患者来说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7月10日在京成立。
“我们希望通过体医融合的思路,开出一个慢病治疗的‘运动处方’,让患者对医生所说的‘没事儿多运动’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郭建军介绍道。
慢病|慢病患者试试“运动处方”,他们让1000多名慢病患者科学运动
文章插图
运动健康指导员在指导慢性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受访者供图
“运动处方”要更安全、更有效、终身可持续
在离广安门医院不远的广安体育中心,经常会看到一群中老年人在做体能训练。有的在进行常规的有氧运动,有的在练平衡,有的在练灵敏。
林翠菊(化名)今年69岁,罹患慢阻肺支气管扩张多年,长期在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的指导下用药。病人长期服用口服药物、吸入药物后,病情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善,李光熙就给她推荐了康复锻炼。“我前期仔细评估了她的病情,与专业的运动健康指导员进行了几次沟通,给这位病人制定了一整套康复训练的计划。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对她的身体指标进行监控,也让她的家人更加放心。”
“我跟着运动健康指导员练了两个多月,哮喘发作的情况跟以往相比减少太多了。”林翠菊告诉采访人员,刚开始她对医生的建议很不解,一个原本就呼吸不畅的人怎么能运动呢?本着对医生的信任,她跟着练了起来。“第一次练习完回家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一动都不想动。练了几天,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大约过了半个多月,我感觉身体状态变好了,就坚持来了。”
“遗传不单单是基因层面的延续,也有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某种慢病的高发。从宏观来看,医生的作用大约只占到30%左右,70%都要靠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的体育运动来增加个人的体质,所以在慢病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体医融合。”李光熙说。
“我们通过竞技体育技术、医疗技术的融合,人力资源与场地资源的融合,权威医生与运动健康指导员话语权的融合,对具体的落地行动进行指导。我们要保证的就是患者的全面安全、全面有效和终身可持续。”郭建军说。
让慢病患者完成“从零到一”的健康转变
郭建军介绍,体育科学是一门始于服务运动员,使之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目标的科学,对运动员本身慢性病监控的风险意识不强。医学也在研究运动,但医学更关注运动风险,对疾病的重视远远超过运动本身
体育科学不能指导健康,纯粹的医学康复运动不但对运动的关注度不够,趣味性也较低。“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传统的康复运动患者的坚持率不到10%。”郭建军说。
“医学是在一个静态的维度上治疗患者,体医融合是在动态的层面上认知患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仅从纯粹的医学指标来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并不是完整的。”郭建军介绍,医学对人运动的要求是最低要求,低于医学标准的运动意味着身体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是运动的最高要求。这两者需要进行一个平衡性的整合来形成一套新的,较为中庸的运动要求。“这套新的运动要求,就是一种对医学评价健康指标的补充。”
“假如你三天未饮食,吃了一个面包后就有了力气,这是从负到零。但你坚持吃面包也不会让你的力气得到增长,这个时候就需要体育,体育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从零到一的转变。”郭建军说,“健康亦是如此。医学可以让患者从疾病状态恢复到日常状态,但日常状态到强健状态的转变却需要体医融合。”
郭建军介绍,在心脏康复层面,除了心率、血压这些常规的临床指标检测,运动健康指导员还会为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最大摄氧量;患者通过常用功率自行车以及跑台的使用进行锻炼。在骨关节康复层面,运动健康指导员则评估患者的肌力、步态,除了局部训练还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我们希望通过运动的手段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和强度、平衡能力及协调性,弥补医生对运动康复指导能力不足的缺陷,建立起全新的运动、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更多的走出家门,回归社会。”
慢病|慢病患者试试“运动处方”,他们让1000多名慢病患者科学运动】谈及体医融合近几年的发展,郭建军感慨道:“从推广伊始只有4个患者参与,到现在我们前后干预了1000多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妇产医院、北京老年医院等机构进行合作。不少医生和患者重新认识了疾病,也重新认识了健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