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甲亢患者应警惕的6大误区

误区一:甲亢病人都是突眼、脖子粗。
甲亢的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多食、消瘦、腹泻、怕热、多汗、心悸、激动、突眼、甲状腺肿大等。然而,有不少甲亢病人的症状不够典型,只具备上述症状中的几项。尤其是一些老年甲亢病人,其症状甚至与甲亢典型症状完全相反,表现为厌食、神情淡漠、沉默寡言、嗜睡,而心血管症状及消瘦比较突出,往往被误诊为冠心病或消化道疾病。
误区二:化验甲状腺功能,T3、T4都高,就可确定诊断是甲亢。
不少非专业医生诊断甲亢全凭化验结果,只要一看化验单上T3、T4升高,就轻易诊断为甲亢,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引起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升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常见的因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增加所致的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外,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同样也会引起T3、T4升高。如“亚急性甲状腺炎”病人,其甲状腺组织被炎症破坏,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一过性释放增加。再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替代治疗时,因甲状腺激素补充过量,也可导致T3、T4升高等。因此,要确诊甲亢,仅凭甲状腺功能化验结果还不够,有经验的医生会同时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甲状腺B超及核素扫描等综合判定。
误区三:甲状腺药物的用量一成不变。
甲亢的药物治疗通常分为控制、减量和维持三个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剂量和时间都不一样。
控制阶段所需的药物剂量较大,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时间需要4~6周。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水平以后,就进入减量阶段,此时应逐步减少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以防矫枉过正,出现药物性甲减。一般每2周减1次,这个过程需要2~3个月。当抗甲状腺药物减至每天1片左右而甲状腺功能依旧正常,此时不能停药,而应继续用小剂量长期维持。维持阶段需要1.5~2年。然而,有些病人(甚至包括一些非专科医生)对此并不了解,一成不变地按照最初控制阶段的剂量长期服用,而没有将药物适时减量,导致药物性甲减。
误区四: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甲亢症状完全消失,甲状腺功能化验值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有些甲亢病人经过服药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是化验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就擅自停药,这样做非常不妥,可致病情复发。一般而言,甲亢病人药物治疗的疗程至少需要1.5~2年,如果有家族史、治疗复发者,服药时间还需延长。切不可过早停药,也不能用用停停。一般认为,只有同时满足下列几个条件方可停药:1.甲亢症状完全消失。2.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甲状腺刺激性抗体转为阴性。3.药物维持剂量小。4.疗程达两年以上。
甲状腺功能|甲亢患者应警惕的6大误区】误区五:甲亢病人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不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和药物性皮疹,因此,定期去医院复查很有必要,其中,血常规、肝功能以及甲状腺功能(FT3、FT4、TSH)三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项目。通过上述检查,不仅可以了解甲亢病情的控制情况,指导调整用药,防止产生“药物性甲减”,还有助于及时发现药源性白细胞减少及肝损害,确保用药安全。
误区六:患了“粗脖子病”,应该补碘,多吃含碘盐及海产品。
“粗脖子病”有不同的情形。甲亢(如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和缺碘性甲状腺肿都可导致甲状腺肿大,而两者病因却完全不同。前者与遗传及自身免疫有关,后者则是由于碘摄取不足导致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所致。因此,如果“粗脖子病”属于缺碘性甲状腺肿,补碘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甲亢病人来说,应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因此,甲亢病人应当采取低碘饮食,炒菜需用无碘盐,紫菜、海带、海鲜等富含碘的海产品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