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数”说安全 || 车企建设数据中心难度几何?( 二 )


随着车企的纷纷表态 , 数据本土化已然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必然要求 , 但大部分车企目前仅仅是表态 , 尚未有所具体行动 。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邵元骏博士表示:“其实车企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早已不是新鲜事 , 传统的企业也会进行数据收集 , 主要通过TSP的形式对车辆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 。 但是在智能网联趋势下 , 由于车内外摄像头、语音识别等设备的存在 , 车辆可获取的数据已经不仅局限于车辆运行数据 , 还涉及驾驶人、乘车人、行人等的个人信息 , 以及能够推断个人身份、描述个人行为等的各种经过处理变形的信息 。 ”
对于变形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是否增加企业技术成本 , 邵元骏认为:“由于个人信息或者重要数据具备保存时间限制 , 车企境内数据中心的数据并不是永久储存的 , 数据量并不是很大 , 现有技术比较成熟 , 理论上不会带来成本的大幅上涨 。 ”
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也持相同观点:“建立数据中心可能对于后续车企收集和使用数据带来一些限制 , 但从技术角度上考虑 , 现行技术对于数据中心建立和数据存储是没有障碍的 。 ”
但车企在收集数据时仍需注意遵循重要原则 , 邵元骏进一步指出 , 企业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要遵循车内处理原则(除非确有必要不向车外提供);匿名化处理原则(确有必要向车外提供的 , 尽可能地进行匿名化和脱敏处理);最小保存期限原则(根据所提供功能服务分类型确定数据保存期限);精度范围适用原则(根据所提供功能服务对数据精度的要求确定摄像头、雷达等的覆盖范围、分辨率);默认不收集原则(除非确有必要 , 每次驾驶时默认为不收集状态 , 驾驶人的同意授权只对本次驾驶有效)等 , 这可能对于车企而言是一种规范上的难题 。
“如何识别必要数据并进行脱敏化处理是采集储存的关键 , 在数据存储方面 , 大数据中心包括服务器、存储、安全设备、交换机、动态监控等技术和设备已经比较成熟 , 在手机等智能终端领域已经经过较大范围论证 , 难点相对较少 。 ”他表示 。
多方保障 坚持发展与安全相互平衡
虽然目前来看 , 数据中心的建设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 , 但其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 如数据由谁来管 , 为谁所用 , 如何保障汽车数据安全等 , 仍需提前考虑充分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曾表示 , 当前电动汽车的原始数据的实际控制权是在主机厂 , 用户数据和行车数据都会通过车辆的网联模块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车企的数据库进行存储 。
由此可看出 , 产品运营者是海量汽车数据的直接持有者 , 因此他们也应是汽车数据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 。
邵元骏认为:“在数据收集利用的过程中 , 车企应当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 加强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 , 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 保障消费者具备随时删除涉及个人信息等数据的能力 。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处理数据情况对运营者进行数据安全评估 , 承担监管职责 。 ”
张浩也指出:“我国一向坚持发展与安全平衡的原则 , 对数据存储的规定并非禁止 , 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 , 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 采取了重要数据本地化存储的措施 。 除此之外 , 《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修订 , 将多项新兴技术纳入限制类技术及其控制要点 。 其中 , 在信息处理技术条目项下 , 增加了涉及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多项限制出口技术 , 其中大部分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 , 例如语音合成、人工智能交互界面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等 。 ”
“目前 , 我国各部委正致力于出台政策细节 , 以加强数据安全的管理 , 从目前的规定来看 , 立法是在努力平衡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 既充分考虑产业发展 , 也期望为用户带来安全和更好的体验 。 从公开文件来看 , 未来主要还是从试验和投入市场进行阶段区分 , 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 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等方面的保护 。 ”张浩补充道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汽车报 , 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 , 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