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马天江:肿瘤医生“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融媒体采访人员 荆冰 王建生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段话。
诊疗|马天江:肿瘤医生“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一种为人解除痛苦的艺术与技术,但事实上,多数时刻,医生们能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帮助与安慰病人,缓解他们的痛苦,只有很少时候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马天江从事的肿瘤专业正好反映了医学的这一特点。
而执业初期,一位肿瘤患者的举动让他至今动容,也对他的临床诊疗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作为医生,眼里不能只看到肿瘤,我们更要看到肿瘤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生命都有终结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更应该采取理性、科学、客观、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诊疗|马天江:肿瘤医生“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文章插图
要关心癌 更要关心症大概14年前,马天江收治了一位晚期肝癌患者,老人曾是一位老师,家庭和睦,儿女也很孝顺,积极想办法寻找肝源,想为老人进行肝脏移植手术。由于发现时已是晚期,所以癌痛以及相关症状让老人极其痛苦。
有一天,老人专门找到马天江,诚恳地说:“我不想看到亲人痛苦,所以我一直积极配合治疗。但是几个月过去了,痛苦一天天加剧。适当的治疗我会积极配合,但如果是一些无谓的努力就算了吧。其实看到我的孩子们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已经很满足了。我知道家人们都非常爱我,治疗过程中又遇到了这么好的医生和护士,我在这个世界走一遭已经没有遗憾了。”
老人的豁达睿智让马天江深深地感动,也对于他后来的从医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肿瘤的诊疗过程中,作为医者,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指南和规范,并在科学指导下积极尝试新的疗法和手段,同时,眼里不但要看到癌,更要看到症,要看到疾病后边的人。既要解决病痛,还要关注患者的痛苦,只有把这两方面都处理好了,才是一名合格的医者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
携手共建无痛世界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首先是要用既规范化又精准的化、放疗技术去帮助患者。“基层肿瘤医生,只有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学习,才能够接住从上级医院转回来的患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先进和优质的诊疗服务,这也是国家‘健康中国2030’提出来让老百姓都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战略要求。”为此,他和团队经常利用节假日,通过网络平台或是对口到上级医院去学习,希望尽快能把最新技术在当地开展起来。对于一些疑难危重患者,他们还打造了院内MDT多学科联合诊疗,并和上级医院通过网络进行专家会诊。
目前,漯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被授予“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资格,开展了精准放疗、微创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营养康复等先进治疗,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更高水平的诊疗体验。他说,“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更多的好药、好技术可以为病患解除痛苦,携手共进,共创一个无癌无痛的世界。”
本文来自《医师报》主办的“走访健康守门人”专栏。“走访健康守门人”致力于展现我国广大医生的职业风采,讲述来自不同治疗领域的数十名医生,如何用高超医术和仁爱之心,突破医疗条件限制,帮助患者实现“让健康触手可及”的先进事迹。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