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李开春:患者的信任,是我不断学习和精益求精的动力源泉

融媒体采访人员 荆冰 王建生
上海南汇地区一位晚期胃癌患者,2016年发现髂骨和肾上腺转移。在循证医学指南的基础上,他给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5年过去了,这位患者老爷子现在已经76岁,肿瘤控制得非常好,身体也硬朗。
河南周口一位女患者,也是胃癌,发病时就合并脑转移。2016年大年初六,患者儿子开车到上海找到他。他给这位患者安排了多学科会诊,综合相关学科专家的建议,先后给这个患者施行了放疗、靶向、化疗和根治手术治疗。现在她每年来上海复查一次,都处于无瘤状态,恢复得非常好。
……
“好多老病人,我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这种信任,最让我感动,也是我不断学习和不断精益求精的动力源泉。”
他就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开春。
学医可以治病救人,是积德的善事李开春从小就非常崇敬医生。他说,高一的时候,班主任经常提及一位学姐如何刻苦学习,最后考进了上海医科大学,更加坚定他的学医之路。父母也极力希望他学医,治病救人,积德行善。
2002年,李开春从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获得肿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放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肿瘤科工作十余年。擅长肺癌、乳腺癌、胃肠肿瘤等常见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李开春认为,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百姓健康“守门人”,首先要有爱心,或者说是同理心;其次就是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是肿瘤科医生,近年来肿瘤新药层出不穷,肿瘤治疗的信息和理念不断更新,需要医生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充电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负责任地治疗信任我们的病人。
源泉|李开春:患者的信任,是我不断学习和精益求精的动力源泉
文章插图
减轻肿瘤患者治疗负担,增强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我记得第一次处方肺癌靶向药物,一个月要5万多元,病人真用不起。现在一个月5千多元,医保报销后只要2千多元,极大地增加了肿瘤病人对肿瘤新药的可及性。”
李开春说,这首先要感谢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肿瘤机制和不断开发新的肿瘤药物;其次要点赞每年的肿瘤新药国家谈判,大大降低了肿瘤药品价格,减轻了我国肿瘤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李开春建议医保与商保相结合,进一步减轻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上海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源泉|李开春:患者的信任,是我不断学习和精益求精的动力源泉】李开春介绍,肿瘤创新抗体药物是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化疗药物相结合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即ADC药物,前景也很不错。
我国肿瘤诊疗现存诸多挑战需要积极应对越来越多的肿瘤新药上市,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选择。但如何用好这些新药,是一大挑战。
李开春说,肿瘤新药往往以一个癌种适应症获批上市,尽管研究数据证实用于其他癌种也有效,但临床跨适应症应用的规范和监管是一大挑战。尽管循证医学指导的各种临床指南可以规范肿瘤诊治的临床实践,但临床实践丰富多彩,指南远远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而且一味地遵循指南也会陷入教条主义,毕竟指南每年都在更新,国外的NCCN指南甚至一年更新7-8次。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如何评价和达成共识,也是一大挑战。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李开春说,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看到终末期肿瘤病人仍有着很强的求生欲望,而自己却束手无策。晚期肿瘤病人经过前期规范化的治疗后,所有可及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都产生耐药,手上没有与肿瘤战斗的武器了,这是肿瘤医生最无奈也是最痛苦的事。希望肿瘤治疗机理和新药有更大的突破,让更多的肿瘤患者获得新生。
本文来自《医师报》主办的“走访健康守门人”专栏。“走访健康守门人”致力于展现我国广大医生的职业风采,讲述来自不同治疗领域的数十名医生,如何用高超医术和仁爱之心,突破医疗条件限制,帮助患者实现“让健康触手可及”的先进事迹。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