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托起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文章图片
西塞山区航拍图 。

托起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文章图片
加恒实业 。

托起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文章图片
西塞山中窑江滩公园 。

托起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文章图片
西塞山风景 。

托起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文章图片
大冶特钢厂区 。
中国特钢行业承担着国防装备、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大国重器等高新技术关键产业所需的特殊钢材品种 , 对于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作用 。 特钢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
黄石 , 居鄂皖赣三省接壤之地 , 处长江中游南岸 , 是国家开放口岸、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 战略定位优势明显 。
有百年炼钢历史的西塞山区 , 则位于长江之滨 , 是黄石版图面积最大、特钢企业最多、成长空间最广的主力城区 , 如今正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 奋力打造特钢名城 。
百年钢企从西塞山走向世界
6月17日9时22分27秒 ,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 。 该火箭关键部位关键材料由位于黄石的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简称“大冶特钢”)研发生产 。
“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 , 1967年 , 国家就向大冶钢厂下达试制发射火箭用某高温合金材料的任务 。 ”大冶特钢一位科研人员介绍 , 50多年来 , 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第一根极薄壁高温合金旋压管 , 从第一个飞机用高温合金涡轮盘 , 到第一根轧制的飞机大梁(毛坯) ,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到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 , 到“嫦娥”奔月 , 再到“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 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 , 成为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
大冶特钢 , 是洋务运动先驱张之洞于1890年创办汉冶萍煤铁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 建起了当时“亚洲第一高炉” , 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始祖 , 更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被誉为“钢铁摇篮” 。 经过130多年的发展 , 目前已具备年产430万吨特殊钢的生产能力 , 是中国高品质棒材、高端中厚壁无缝钢管、高合金锻材生产基地 。 该公司研发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 , 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大冶特钢拥有棒管锻三大特钢产品优势 , 主导产品质量国内领先 , 精品市场占有率高 , 得到知名顾客认可和接受;成为国防、航空、国家专项等关键产品主要服务商;坚持国际化战略 , 形成汽车、轴承和能源用钢国际三大知名品牌;持续推进“蓝海”战略 , 成为特钢行业的领导者;实现战略领域产品专业化、规模化 , 精品产品引领市场消费 。
同时 , 大冶特钢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殊钢核心技术和研发平台 , 拥有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及专业管理人才 , 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 具有强劲的影响力 。 该公司建立了全球化营销网络 , 市场覆盖面广 , 形成了独特市场竞争优势 。 大冶特钢党委书记、总经理蒋乔说:“低成本、高性能、轻量化 , 将成为公司主要的研发方向 。 ”
做强产业链打造“中国特钢之都”
钢铁产业是西塞山区主导产业 , 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 , 区域内特钢及延伸产业规模企业共31家 , 从业人数1万余人 , 2019年实现工业产值272亿元 。 主导企业包括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和服务大冶特钢的黄石市中石机电设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黄石诚强冶金设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等企业 , 以及依托大冶特钢人才和技术辐射形成的钢铁延伸加工企业 , 包括湖北加恒实业有限公司、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荣科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等和23家模具钢企业集群 , 形成了为特钢产业配套机械装备和高端模具制造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
加恒实业成立于2010年 , 厂区占地面积125亩 , 厂房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 员工210人 , 年生产能力6万吨 , 2020年产值3.5亿元 , 具有齐全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设备和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 。 该公司还开发了汽车用管等 , 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石油等领域 。 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钢材热处理加工企业,2014年投产 , 具备热处理加工能力4万吨/年 , 年实现产值上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