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智慧化身,却为何执意以卵击石北伐,是明智还是糊涂?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 , 是一位在中国的历史当中享有盛誉的人物 , 千百年来 , 不仅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咏颂 , 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 , 他也成为智慧和多谋的化身 , 忠诚与尽职的代表 , 高尚的人格引无数人景仰凭吊 。
清代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 , 提出其中人物三绝的观点 , 获得后世公认 。 其中对诸葛孔明的评述就是“智绝” 。
罗贯中在小说中虽有夸张之嫌 , 但根据《三国志》等历史典籍的记载 ,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智谋过人的优秀的政治家 , 在蜀汉享有很高的威望 , 这点是毫无置疑的 。

诸葛亮是智慧化身,却为何执意以卵击石北伐,是明智还是糊涂?
文章图片
刘备三顾茅庐时 , 诸葛亮于茅舍之中 , 就以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 , 俯瞰全局 , 纵论天下 , 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 , 谋西川鼎足而立 , 进而重振汉室雄风大业的战略部署 。
后续的发展 , 果然就如他所规划的棋局 , 一步步应验 。 若非关公大意失荆州 , 刘备不听谏言怒而兴师伐吴 , 在夷陵之战中遭受重创 , 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 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摊子 , 或许 , 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宏图大略就会稳步推进 , 梦想成真 。
诸葛亮是智慧化身,却为何执意以卵击石北伐,是明智还是糊涂?】但是所有的一切 , 都化为了泡影 。 刘备去世之后 , 诸葛亮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极为惨淡的现实 , 与魏国吴国相比 , 蜀汉综合实力相差悬殊 。 首先从国土面积来说 , 魏国为291万 , 吴国面积145万 , 而蜀国仅仅只有106万 。

诸葛亮是智慧化身,却为何执意以卵击石北伐,是明智还是糊涂?
文章图片
不仅国土面积 , 人口规模相差也非常大 , 根据史料统计 , 当时的蜀国大概只有100万人左右 。 在生产力落后以及冷兵器作战的古代 , 人口规模的多少就意味着实力 。
在这种情形下 , 能够偏安自保已属不易 , 更遑论进攻统一天下?
但令人不解的是 , 诸葛亮就却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选择 。 他六出祁山 , 向实力最强的魏国挑战 , 矢志不渝北伐 , 直至死而后已 。
在许多人看来 , 因魏蜀之间极为悬殊的实力差距 。 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 鬼神莫测之机 , 满腹韬略 , 却为何不顾客观实力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执意北伐 , 这究竟是糊涂还是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明策略呢?
诸葛亮是一位智者 , 他的战略当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 兴复汉室是刘备制定的立国之本 , 是整个蜀国君臣上下 , 军民百姓得以凝聚人心的政治目标 , 若只求偏安一隅丧志 , 人心必然浮散 , 失去了进取意识 , 弱小的蜀国必然面临危机 。

诸葛亮是智慧化身,却为何执意以卵击石北伐,是明智还是糊涂?
文章图片
从诸葛亮的个性来说 , 他是一位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哺育的儒者 。 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 让他只有“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去完成先帝遗愿 , 士为知己者死 , 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 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
此外 , 现代的军事战略学家们有一句名言 ,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 ”诸葛亮依靠蜀道的险峻 , 自身过人的智谋 , 在蜀国拥有的威信 , 以及其军事才干所具备的对魏国的威慑力 , 发起主动进攻 , 其实也是以攻为守 , 让魏国不敢轻易萌生吞蜀之心 。
在《后出师表》里 , 诸葛亮有一句话剖明心迹:“至于成败利钝 ,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由此可以看出 , 伐魏能否成功?他明白自己是看不到了 , 他所做的一切 , 都是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和承诺 , 履行着心中那份神圣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