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升级“技能包”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升级“技能包”——
“我想说的”变为“你想听的”(大健康观察)
近两年来,国家卫健委倡导健康促进理念,推动健康知识进万家,各地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一米线等良好生活习惯耳熟能详,高频次、广覆盖的健康科普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居民主动关心、获取健康知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该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有23个人掌握了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比20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
2019年6月国务院启动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共部署15个专项行动,其中第一项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鼓励生产更多科学权威、好记好用的科普作品,让更多人掌握和使用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普及,变“听不懂”为“学得会”
目前,国家已专门成立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有1065名成员,各地也成立了省级专家库,有的参与疾控、临床和科研工作,对群众困惑的专业问题解疑,有的围绕合理膳食、科学运动、近视防控、慢性病防治等主题,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与传统科普相比,健康知识普及有什么新特点?
据米锋介绍,首先,更加重视回应群众关切,变“我想说的”为“你想听的”。比如,抗疫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场发布会专门设立专家答疑环节,集中对民众关注度高、提问多的问题进行权威解答,既创新了新闻发布会形式,也起到很好的解疑释惑作用。
其次,“更加注重联合多方的力量,变‘我来说’为‘我们一起说’。”米锋表示,国家卫健委与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合作开发科普产品,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组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期间,推出了大量科普作品,通过相关单位一起推送到公交、地铁、民航、楼宇等室内外的电子数字屏幕;在农村地区利用大喇叭等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健康传播效果。
第三,“更加重视形式的创新,变‘听不懂、记不住’为‘听得进、学得会’。”米锋表示,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等群众欢迎的形式和互联网平台,在保障科学严谨的前提下,将健康知识转化为群众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内容。
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专业科普作品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科普如何才能入脑入心?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我们结合河南的实际,编写了豫剧《乡村医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健康素养66条,被称为当代版的‘朝阳沟’。”河南省卫健委主任阚全程介绍,河南把健康知识普及的重点放在县域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推动健康教育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健康教育队伍,省市医院与53个贫困县开展素养提升一对一帮扶。同时,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到基层进行培训,研发标准课件,培养一大批懂健康的家庭“明白人”和讲科普的乡村医生、村支书。2020年,河南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26.7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医院急诊的两位医生编排的‘急救三部曲’:白金十分钟、海姆立克式的拥抱、灾难来临等科普视频获得了上千万的点击量,还被编排成广场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介绍,医院通过全融合、广合作、快传播,精心打造医院的“仁医”科普平台,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形成矩阵,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健康传播模式。医院1万余名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演唱会、歌剧、话剧、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科普“唱给你听、演给你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介绍,近年来,医院创建了“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健康科普品牌,整合各类科普推广渠道,实现科普作品网文在线首发、小视频跟进、实体书籍集结出版、文创产品配合开展,形成网文、视频、书籍、文创“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品牌推广体系。
激发医务人员参与科普的动力和活力
“我做了30多年医生,感觉到一对一地对病人做诊疗,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如果培训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使他们获得更好的诊疗能力,同时向公众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使公众能够了解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和保健,不仅能使很多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一些疾病也会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