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事实真的如此吗?

1405年 , 雄心勃勃的永乐大帝大手一挥 ,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航海行动拉开了序幕 。 郑和率领船队从福建五虎门乘风而去 , 开启了赫赫有名的“七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前后长达二十八年 , 途径东南亚、南亚等地三十余个国家 , 给明王朝开辟了比肩汉唐的朝贡体系 , 是我国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辉煌时刻 。

郑和下西洋: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章图片
到了几十年后的成化年间 , 明宪宗朱见深欲效仿永乐帝再下南洋 , 却遭到群臣的极力反对 。 《明史》中记载 , 兵部尚书刘大夏气愤地上书道:“三宝(郑和)下西洋 , 废钱粮数十万 , 军民死且万计 , 纵得奇宝而回 , 于国家何益!”传闻他为了打消皇帝的念头 , 一把火将下西洋的海图档案烧了个一干二净 , 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
难道郑和下西洋真的如刘大夏说的一样 , 只是一场关乎帝王面子的“自嗨” , 对大明毫无益处 , 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吗?
郑和下西洋 , 绝不仅仅是一场“花车巡游”
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来说 , 郑和下西洋身负着种种责任 , 有的出于政治目的 , 有的出于经济目的 , 甚至还有宗教目的和军事目的 , 到如今依旧是众说纷纭 , 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

郑和下西洋: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章图片
首先来说 , 郑和下西洋的决定立足于朝廷和皇家 , 其中蕴含的政治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 起码有史料依据的说法 , 下西洋是为了给大明王朝宣威扬德 , “通好他国 , 怀柔远人” 。 当然也不可否认这里面有朱棣好大喜功的心思作祟 , 毕竟若是能得到周围小国的尊崇 , 也可以说明自己的皇位得到了认可 , 以此来打消那些不太听话的手下的小心思 。
当然也有一种“阴谋论” , 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寻找还在人世的建文帝 , 这个说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 但是在《明史》的《郑和传》、《胡濙传》里收录了这种说法 。 但是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 假定朱棣真的提前得到了某些消息证明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的不知名小国 , 派遣一支人数上万的舰队大张旗鼓的去找一个本就如同惊弓之鸟的废帝 。
我觉得比起找到建文帝 , 应该是把他吓走的可能性更大 。 而且即便是担心皇位不稳而去寻找建文帝 , 真的有必要花费十多年的时间、耗资无数白银一次次的重走西洋吗?或许初上位的朱棣还担心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个建文帝造自己的反 ,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南征北战、巩固统治之后 , 朱棣对建文帝的关注应该日益减少才对 。

郑和下西洋: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章图片
因而朱棣虽然当上了皇帝 , 但是毕竟是从自己侄子那里抢来的 , 心虚是难免的 。 朱棣坐在南京的皇宫里 , 坐在这个曾经属于自己父亲朱元璋的宝座 , 越看越变扭 。 除了跟随自己靖难的老部下们 , 南京的官员、百姓、风景都和自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 思考良久后 , 朱棣决心从三个方面下手 。
一、编撰《永乐大典》 , 任命投靠自己的解缙主持 , 从思想上确立正统;二、迁都北京 , 回到有自己群众基础的地方去 , 从人和上获得支持;三、派郑和下西洋 , 告诉那些周边的小国们 , 建文帝什么的翻篇儿了 , 现在我朱棣才是大明正统的皇帝 , 从国际上获得支持 。
朱棣这三步 , 从上到下 , 由内而外 , 把自己包装成了朱元璋的接班人 , 最终成就了他明成祖的名头 。
朝贡贸易 , 究竟谁才是冤大头?
自古以来 , 都把朝贡看成了花钱买面子的一场交易 , 我给你钱 , 你叫我一声大哥 。 但是古人毕竟也不傻 , 你一两年来一次还没事 , 毕竟咱们家底阔 , 就当帮帮穷兄弟 , 可是你把我当提款机就过分了 ,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

郑和下西洋: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章图片
于是古人们就把单纯的“贡与赐”变为了“朝贡贸易” , 其实就是外国使团以朝贡的名义来做生意 , 你上交一部分 , 我赏你一部分 , 剩下的交给民间市场交易 。 这样一来既刺激了民间资金流动 , 又给皇家减轻了不少负担 。
郑和下西洋: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面子工程,事实真的如此吗?】但是情况到了明朝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 朱元璋下令海禁后 , 不允许私人与外国进行贸易 , 虽然也有专门的市舶司负责交易 , 但还是影响到了民间市场 。 或许你以为等到了朱棣上位 , 海禁政策会稍稍开放 。 但为了证明自己和朱元璋是一条心 , 朱棣把凡是和洪武年间不同的政令全部作废 , 对于海禁这一政策更是变本加厉 。 一方面大力支持郑和下西洋 , 一方面对私人出海极力打压 , 这不就是把出海贸易收归官方的样子吗?是不是有点像汉朝的盐铁官营?那朱棣为什么怎么做呢?那就是因为这行 , 它暴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