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再无“许渊冲”。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丨山野
6月里最难过的一天 , 就是我们永远的失去了许渊冲 。
这位享年一百岁的老先生逝世前 , 很多人只是通过《朗读者》才了解到他 。
其实 ,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 他还是「书销中外百余本 , 诗译英法唯一人」 。
今天便聊聊这个「唯一人」 , 一个「狂而不妄」的许渊冲 。

人间再无“许渊冲”。
文章图片
01
1932年 , 故地重游的林徽因为了追忆徐志摩 , 写下一首诗《慢慢来》 。
一样是明月 , 一样是隔山灯火 ,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 梦似的挂起 , 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1939年 ,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许渊冲将此诗完整翻译 , 并送给心仪的女同学 。
Themoonisstillsobright;Beyondthehillsthelampshedsthesamelight.Theskybesprinkledwithstaruponstar,ButIdonotknowwhereyouare.ItseemsYouhangabovelikedreams.Youaskthedarknighttogivebackyourword,ButitsechoisheardAndburiedthoughunseenDeep,deepintheravine.

人间再无“许渊冲”。
文章图片
那是一个战火与觉醒交织的年代 , 一切都充满变数 。 可想而知 , 这封信寄出后便没了回声 。
直到五十年后 , 对方通过新闻联系到许老 , 虽然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 但这段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回响」让许渊冲感慨万千 。
他说——
“有时候失败有失败的美 , 这个事情我并没有成功 , 但我回想当年还是很美的 。 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 就是创造美 , 发现美 。 ”
如果概括许老接下来的人生 , 大概就是在翻译领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
02
西南联大时期 , 是许渊冲经常追忆的「逝水年华」 。
在这里 , 他和杨振宁成为同窗好友 。
毕业后 , 两人断了联系 。 直到杨振宁回国后 , 两人互赠书作 。 杨振宁送的是自己的文选 , 而许送的是写完没多久的《追忆逝水年华》 , 扉页上写着:
科学是多中见一 , 艺术是一中见多 。

人间再无“许渊冲”。
文章图片
西南联大五才子、理文法工五堵墙
左起: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许渊冲凡事追求极致 , 当年杨振宁是理科第一 , 他就要争文科第一 , 甚至对「对方总分比自己高一分」这件事也会耿耿于怀 , 经常拿出来调侃一番 。
“我96岁才拿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翻译界最高奖项) , 杨振宁1957年就拿诺贝尔奖 , 比我早了50年 。 我们成绩差那么多啊 ,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他比我多一分 。 ”
其实在1999年 , 许老就曾被提名诺奖的候选人 。
诺奖评委在看到他的作品后特地回信 , 称其翻译的唐诗宋词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 。 许老看到后 , 一方面欣喜若狂 , 另一方面却「狂而不妄」地回应——
诺奖一年一个 , 唐诗宋词流转千年 。
这句话 , 让我想起他翻译的老子的「道可道 , 非常道」 。
Truthcanbeknown;butitmaynotbethewell-knowntruth.真理可知晓 , 但未必是你认识到的真理 。
是啊 。 诺奖确实很权威 。
但谁又能保证 , 它能真正欣赏、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粹和内涵呢?
03
许渊冲的译作 , 到底有多妙?
1941年 , 美国飞虎队来昆明帮助中国抗日 , 许渊冲为其担任翻译 。
招待宴会上 , 美方想理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 可在场官员的翻译实在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
这时许渊冲站了出来 , 他引用了林肯的话 , 让美方感受到中国语言是「简洁中带着深刻」 。
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 , 民治 , 民享
你看这段翻译 , 便会感受到许渊冲仿佛有一种魔力 。
相比直白、机械的翻译 , 他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美感和内涵 , 用外文表达得淋漓尽致 。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 打破了中文世界和欧美国家的精神隔阂 。

人间再无“许渊冲”。
文章图片
许渊冲(图左四)
这让我想起他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Beforemybedapooloflight;Iwonderifit'sfrostaground.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
许渊冲有过留学经历 , 无数个月夜下 , 他都无比思念自己的祖国 。 所以当我看到「异乡人沉浸在如水的乡愁里」的时候 , 强烈的画面感涌上心头 , 让人心有戚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