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上海精神卫生工作重要转型: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为中心”

防治|上海精神卫生工作重要转型: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为中心”
文章插图

精神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日前,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为主会场的“打造精神医学高地”精英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1.8万名精神科同道在线,共论发展。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公共卫生管理处处长黄欣分析,我国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依旧存在分布不均、人才短缺、临床新技术少、病床和医护数量不足、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要积极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在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供给方面,2022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医师要从目前的4.1万名,目标增加至4.5万名,2025年目标增加至5.6万名,达到4位精神科执业医师/10万人口。与此同时,建设国家精神医学中心、提升精神专科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均被提上议程。
在上海,正全力打造新时代精神医学新高地。
打造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一把尺”
随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服务机构与人员的管理缺失、专业化程度不高、过度商业化等乱象亦引起关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尴尬: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现有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建设需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强调,当前我国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是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两种服务形态,落实从业人员管理和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管理两个重点,注重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标准)、经费保障三个支撑条件。
2020年6月5日,上海市卫健委、发改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致力打造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的“一把尺”,开展心理咨询专业技术人员从培训到登记注册的系列管理,制定行业标准。这份规划不仅明确建立完善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社会公示、投诉举报等监督管理制度,对违规者还将进行惩戒或清退,并将相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
市区联动,优化资源防治网络
在我国,精神和心理疾病咨询和治疗率均偏低,严重精神障碍虽诊疗率不低,但照顾负担较重。由于90%的患者在社区,基于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对疾病的预防、干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上海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我们已经打造了一张绵密的三级防治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介绍,“三级防治”顾名思义分三个等级,第一级为“预防+康复”,即医生指导下的自我保健、康复、职业训练;第二级为“早期干预+全病程管理”,即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综合医院精神专科服务、个案管理与协调;第三级为“急性期治疗+专科医疗”,即对病情严重者开展住院及门诊诊疗服务。
如今,这张网的服务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展:一方面,建设“1+16”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大力推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建、迁建或改扩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精神专科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另一方面,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等科室设置与建设,同时推进二级及以上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医学服务融入社区服务。
此外,充实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平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政法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点。
智慧赋能的“上海模式”引领全国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强大生命力。“精神科是最适合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学科之一,可以进行线上分诊、问诊、量表评估、诊疗、处方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分析,一方面,精神科疾病属于慢性病,对复诊的要求高,并且医患间一对一关系非常紧密,互联网的方式让患者依从性增强,也有利于长期诊治。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精神科量表评估工具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远程评估,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印证。
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多层面快速推出网络精神卫生服务,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在武汉开展数字化医疗服务,网络心理评估、可穿戴设备网络监测、视频心理干预、网络自助心理干预,获得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
王振称,人工智能心理治疗机器人辅助治疗、虚拟心理康复治疗师、语音智能心理评估与自助干预、可穿戴智能精神评估、远程神经调控技术、智能心理预警等互联网技术服务人类未来可期,让人们足不出户体验沉浸式的 “大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