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因这13个字,谁也不敢下刀


刽子手|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因这13个字,谁也不敢下刀
文章图片

刽子手|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因这13个字,谁也不敢下刀
文章图片

刽子手|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因这13个字,谁也不敢下刀
文章图片

我们常常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中 , 见到这样的桥段 , 每当“刀下留人”一词一出 , 若不是刽子手立即停手 , 就是刽子手手中的刀被来营救的人打掉 。 总之 , 随着一声“刀下留人” , 那原本要被砍头的人就一定会被救下 。 这并不是套路 , 而是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是必须如此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规定 , 虽然只有13个字 , 但就因为这13个字 , 谁也不敢下刀 。
这十三个字就是:“凡死囚临刑叫冤者 , 再勘问陈奏” 。 宋代相关法律记载 , 为了避免出现冤假错案 , “刀下留人”在宋代是真的可以救下即将要被行刑的犯人的 。 也正因为这十三个字 , 所有的刽子手行刑之时 , 无不是眼观六面耳听八方 , 生怕自己没有听见这斩首之前的一声喊冤 , 而使得一个无辜之人死于刀下 , 自己良心难安不说 , 上边的追责下来 , 自己可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 因此 , 在这十三个字面前 , 他们都谨慎再谨慎 , 听到“刀下留人”绝不敢下刀 。
在宋朝 , 只要你说自己是含冤入狱的 , 那便会使得整个案件重头开始调查 。 北宋时期最多可以喊冤三次 , 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就提高到了五次 , 虽然一次又一次的重查十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 可是若真的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查之中发现端倪 , 使得犯人翻案 , 还其清白 , 这自然是再好不过 , 但这一次次的喊冤也有弊端 。 若是犯人本无清白可言 , 这一次次的重查便是拖延时间 , 甚至因为多次喊冤 , 而导致犯人被赦免罪责释放的个例也不是没有 。 这样原本为了减少冤假错案的方式 , 却变成了犯人拖延时间的借口 , 脱罪的工具 。 而重新查一个根本不存在冤情的案件 , 所浪费的人力物力必定是巨大的 。 但即便这一条法律有着弊端 , 但也因此挽回了许多含冤之人的性命 。
说到大宋的法律制度 , 必须提到的一点 , 那便是大宋获死刑人数是历朝历代之中最少的 。 在宋朝“刑不滥施 , 死无冤人”的观念支持之下 , 北宋许多的年份被判并且执行死刑的人数只有两位数 。 另外 , 宋朝对于死刑罪名的分类十分细致 , 在相应的程序之上又有严格的规定 , 使得司法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 趋于标准化 , 这也让“刑不滥施 , 死无冤人”在宋朝不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 在司法之上有了确切的实行方式 。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开宝以来 , 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者 , 多贷其死 。 己丑 , 有司言自二年至今 , 诏所贷死罪凡四千一百八人” , 足以可见其对死刑实质执行率的严格控制 , 以及相关措施的实行有效的减少了真正被实行死刑的人数 。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 在宋朝死刑即便是被极力减少使用 , 但是并没有被废除 。 这其中的缘由 , 并不难理解 。 现今废除死刑的缘由无非为几种 , 一是认为其有违人道 , 是一种道德伪善 , 应该被制止 。 二是认为并没有证据显示 , 因为死刑的存在而使得犯罪率的降低 , 穷凶极恶之人并不能少 。 三是死刑过于极端 , 若是当事人真的含冤而死 , 便再无昭雪的可能 , 即便翻案 , 人死也不能复生 , 逝去终是逝去了 。 四是认为执行死刑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 五是认为若死刑执行不当 , 会成为实行种族歧视的工具 , 成为对社会经济地位的歧视的媒介 。 而最后一点死刑的执行是另一种形式的复仇 。
而废除死刑的达成是建立在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刑罚体系 , 人人知法守法的法制社会基础之上的 。 死刑被废除 , 又该用怎样的措施来代替死刑 , 才能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 防止有心之人借此钻刑法的漏洞 , 逃之夭夭 。 宋朝即便有严明的法律体系 , 但这法律体系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 “权大于法”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存在 。 除此之外 , “善恶有报”、“因果轮回”、“杀人偿命”等观念普遍存在与各个阶级之中 , 这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 也不是没有以德报怨之人 , 可是在大多数人心中“以德报怨 , 何以报德”的观念占绝大多数 。 总的来说 , “废除死刑”这四个字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统治者的字典里 , 更不可能出现在平民百姓的观念之中 。 而事实证明 , 盲目的“废除死刑”无疑将原本“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司法制度破了一个大洞 , 给穷凶极恶之人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