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如何保证死士誓死效忠?手段实在高明
当人们回顾三国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时 , 都对那些乱世英雄们精彩绝伦的同场竞技印象深刻 , 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更是让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
但历史的洪流又像此起彼伏的海浪一样 , 此一时彼一时 , 即使拥有惊世之才也很难把握 。 曹操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 , 自己拼搏一生所打下来的曹魏江山 , 会让司马家族坐收渔翁之利 。 更难以想象 , 司马懿篡权的重要力量居然是一支“雇佣军” 。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那些特工都是被从小培养 , 用洗脑式的价值观强行植入他们的思想 , 让他们成为效忠某一集团的杀人机器 。
文章图片
而在观看的过程中 , 很多情节都让人印象深刻 , 比如:封闭式的管理、魔鬼般的训练、反侦察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可牺牲自己的觉悟等等 。
【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如何保证死士誓死效忠?手段实在高明】虽然其中必不可少会掺杂夸张的成分 , 但艺术同样取材于现实当中 。 那些看似不能理解的方法 , 其背后同样有着它的合理性 。
在战乱的年代 , 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 必然会在关键时期能为自己的集团所用 。 而如何培养这支作战力量 , 则成为了驾驭他们的重中之重 。
文章图片
曹魏正始十年 , 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前往洛阳外的高平陵祭拜之际 , 突然实施了蓄谋已久的政变 , 一举控制了曹魏的政治中枢 , 铲除曹爽 , 司马氏顺利接替曹氏当权 , “三马同槽”成真了 。
阴养三千死士
曹睿去世之后 , 司马懿就被曹爽架空实权 , 予以太傅虚职 , 直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已经被实际架空整整十年 。 虽然司马懿计谋多端多年来韬光养晦 , 但是这年间远离曹魏政权中心 , 看起来并不具备突然发动政变的条件 。
但是 , 问题来了:司马懿明明被曹爽所架空 , 他又哪来的兵发动政变呢?
根据史料记载 , 司马懿一家早就未雨绸缪 , 养了3000名死士 , 以备不时之需 。 当司马懿决定行动时 , 司马师和司马昭便负责将所有死士召集起来待命 , 他们在此次政变中功不可没 。
那么 , 到底是什么样的底气支持着古稀之年的他 , 放弃安享晚年的富贵生活 , 赌上了身家老小的性命 , 敢于发动如此惊天骇人的事件呢?
无论是政变还是造反 , 对司马懿来说 , 最基本的硬性条件一定要具备 , 这一条件就是时任中护军并掌控着一定禁军军权的司马师 。 虽然曹爽更改了中护军的建制 , 大大削弱了司马师的禁军权力 , 但并不代表司马师就是个光杆司令 。
文章图片
司马师依然拥有选举禁军武官的权力 ,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招揽人才 , 培养心腹力量 。 因为 , 单凭一个被拔掉羽翼的禁军司令肯定是不足以兵变成功的 , 所以司马师在暗中培养着另一股作战力量 , 3000死士 。
上流阶层的“宠儿”
在《左传定公十四年》中:“勾践患吴之整也 , 使死士再禽焉 , 不动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死士” , 而自其任务也一般是暗杀和兵变 。 他们还有一个方便理解的称号 , 就是“刺客” 。
文章图片
“死士”更是受到古代上流阶层人物的青睐 , 因为 , 他们的威力和作用显然是一个人比不了的 , 而司马懿家族正是凭借死士成功夺权 。
公元247年 ,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开始装病 , 进而成功的避开了曹爽的监视 , 让对方对他放松了警惕 。
在公元249年 , 曹芳带着曹爽去拜祭魏明帝陵墓的时候 , 司马懿起兵政变 , 最终司马懿成功夺权 , 曹家以及曹家的附庸全部被诛灭三族 , 司马家正式将整个魏室握在手中 。
文章图片
牢牢的把控
对于如何保证这些死士不会出卖和背叛自己这一点 ,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做好授衔 。
一种方法就是收养弃婴作为死士 , 古代弃婴遍地都是 , 这些弃婴是死士最好的培养对象 。 因为他们思想上没有开化 , 世界观没有形成 , 很容易以恩人的身份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 , 因此能够获得道德上的高位 。
以司马懿家族死士为例 , 很明显他们的死士就是互不相知的 , 他们仅仅知道自己有个主人 , 却不知道对方养着自己是为何 。 但司马懿等人却对他们的身份十分熟知 , 手中还掌握着他们的软肋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