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他们,是奔走在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今年58岁的李先生,五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这五年的时间,李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每周要做两到三次透析,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肾移植是唯一能够治愈他的途径。
6月1日当天,他接到医院电话,称有一位捐献者的肾脏与他配型成功,移植手术也在当天进行,李先生从此迎来了新生。
58岁患者五年前确诊尿毒症
本月配型成功,术后恢复良好
“最难受的时候都不想活了。”这五年里,李先生和他的家人一直盼望着,能够有成功配型的肾脏,直到今年6月1日,他接到了医生打来的电话。“6月1号医生打电话说配型成功了,我马上就来医院了,特别高兴,这意味着我有救了。”
icu|他们,是奔走在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李先生
今天(6月11日)是移植手术术后的第十一天,李先生的恢复情况良好,不久后他就可以出院回家,等待他的将会是全新的生活。
“非常感谢捐献者和医护人员,是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先生说。
“他是比较幸运的,虽然等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最终还是等到了,还有很多患者因为在透析过程中病情的变化,没有机会等待器官捐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人体器官获取OPO中心负责人郭勇说。
icu|他们,是奔走在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医护人员向器官捐献者鞠躬致敬
就在李先生完成肾脏移植手术的当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移植团队还完成了1台肝脏移植术和1台肾脏移植术以及2台眼角膜移植手术,这5台移植手术的移植供体来源于同一位捐献者。
生命摆渡人:在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

今年6月11日,是中国第五个“器官捐献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已居全球第二位,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逝者为尊,死者为大”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一个人走后,倘若遗体有所毁损,在传统观念里很难被人们所接受。而捐献者以及他的家人们选择以大爱的方式挽救他人生命,令人无比敬佩。
与此同时,移植手术的成功实现,还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付出,他们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在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他们也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
icu|他们,是奔走在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手术现场
“捐献者当时在湖南一个比较偏远的县城,这个病人当时是脑梗死,在ICU住了一段时间逐步的进展为脑死亡,没有任何的救治希望。在住院的过程中他的器官功能逐渐受损,而且他的生命体征也不平稳。如果直接获取器官,对于受体恢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和困难的,经过艰难的商量后,最后果断把他转运到长沙。”郭勇告诉采访人员,当天,协调员们从得到消息那一刻,便马上出发赶往现场,与捐献者家属进行沟通。获得同意后,又与医院的ICU团队进行密切协作,将捐献者从外地转运至长沙。
“转运当天晚上下着大雨,过程很艰辛,而且路上怕捐献者心脏停跳,那么前期所做的工作就白费了,我们转运回来以后在ICU又进行了一轮新的抢救,而且上了ECMO维护了四天,使他的器官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以后,再进行的器官的获取,总共获取了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一对角膜,有五个人受益。”郭勇表示。
截止到今年5月31日,全国今年总共完成2045例器官捐献,其中湖南省完成133例,位列全国第五,而通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人体器官获取OPO中心完成的器官捐献案例达33例。
郭勇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已经十年时间,他说,自己就像是一位生命摆渡人,在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生命摆渡人就是在生和死之间架起这个桥梁,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如果没有这个桥梁,那么这些患病的人最终也会慢慢走向死亡,以我们现在的医疗手段,像脑死亡的患者,有些是无法挽回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协调可以让他的器官在这个世界上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活。”
icu|他们,是奔走在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器官捐献协调员们常说,工作艰辛、路途遥远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能看到有患者获得救治,让他们等待器官的眼神不再那么绝望。
“这个大环境比之前还是改善了很多,之前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会恶语相向,甚至动手,现在逐步的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受,而且跟他们一讲,他们稍作考虑就能够接受,我觉得这是一个改变,至少整个环境在逐步向好。我们国家等待器官的和接受器官的比例是三十比一,100个人里面只有3.3个人能够等到器官,剩下的90几个人都是等不到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列,并给予支持和理解。”郭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