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挽救一个“熊猫血”肝癌患者,细心医生觅得“蹊径”为她精准肝切除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伍阿姨终于出院了,回想起这两个星期的惊险救治经历,她感慨真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她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肝癌患者,而且血型还是极其罕见的“熊猫血”。面对这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汪国营主任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成功为她开展了精准肝切除手术,不仅根治性切除了位置特殊的肝癌,保证了手术安全,还最大程度保留住了肝功能。
肝癌患者|挽救一个“熊猫血”肝癌患者,细心医生觅得“蹊径”为她精准肝切除
文章插图
两个月前,54岁的伍阿姨感觉到右上腹开始隐隐不适,到当地医院做了超声检查提示肝占位,医生建议她赶紧到大医院去做进一步诊断检查。
在家人的陪伴下,伍阿姨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经过详细的检查后,不仅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而且还发现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伍阿姨的血型检测为A型Rh阴性,也就是常说的“熊猫血”。
“患者的肿瘤主要位于肝S8段,位置深且肿瘤压迫了肝右静脉根部,如果要保证将肿瘤切除干净,必须要切除这个肝右静脉。”肝胆外科负责人汪国营教授组织团队进行了术前讨论,发现这个肿瘤位置非常特殊,恰好在肝S8段与S7段的中间位置,“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肝脏共分为8段,就像8个小房子,每一个小房子都要保证有可以让血液回流的静脉血管,否则可能形成淤血。”
肝癌患者|挽救一个“熊猫血”肝癌患者,细心医生觅得“蹊径”为她精准肝切除
文章插图
汪国营教授解释道,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手术切肝通常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首选方法。然而,肝脏内布满血管,血流非常丰富,伍阿姨肝脏上的肿瘤还压迫在一条回流静脉血管上,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这条肝右静脉血管直接切掉,有可能影响下方的肝6段的血液回流。”汪国营主任说,基于这种考虑,通常需要将右半肝全部切掉“以绝后患”。
然而,医生在术前讨论的时候发现,患者的左半肝不够大,如果“简单粗暴”地切掉右半肝,手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术后会出现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即使是按照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分两次进行手术(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损失的正常肝脏也非常多,患者需承受两次痛苦,也不符合目前精准肝切除的理念。
“这个患者属于稀有血型,半肝切除术风险非常大,分两次手术也非首选,一旦大量出血,很难有充足的血液供应,要求我们必须手术精准且出血少。”汪国营教授说。
肝癌患者|挽救一个“熊猫血”肝癌患者,细心医生觅得“蹊径”为她精准肝切除
文章插图
汪国营教授带领团队仔细阅读影像学资料后“惊喜”发现,患者有一条非常粗大的右后下静脉血管可以回流肝S6段的血液,“绝大部分人的这条血管都是比较细小的,而这个患者比较特殊,这条血管非常粗大,足以满足S6段血液的回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心地切掉上方的肝右静脉血管。”找到这条“蹊径”之后,就为手术中精准的解剖性肝切除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尽管确定了精准肝切除的手术方案,但还面临着“备血”的问题。由于这种“熊猫血”可遇不可求,医院输血科及时向广州血液中心申请,经过积极沟通之后,终于找到相匹配的“稀有”血液,为手术保驾护航。
3月10日,伍阿姨被推进手术室,汪国营教授带领团队为她开展了全麻下的解剖性肝癌(S7/8)切除术,观察肝S5/6段没有出现淤血问题,血液从那条特殊粗大的血管正常回流,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顺利完成了这次的精准肝切除手术,术中出血不到100ml,术后转氨酶最高也在120U/L以下,术后一周,伍阿姨顺利拆线痊愈出院。
近日,患者回到医院进行复查,肝功能完全正常,甲胎蛋白、肝脏影像学检查也都正常,达到了根治性治疗的目标。
据统计,我国肝癌死亡率为23.72/10万,居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肝癌高发年龄在40岁以后,以中老年人居多,50-60岁是高发年龄段。
“早期肝癌常常是没有什么症状的,一旦发病有可能就是中晚期。”汪国营教授解释道,肝癌的癌细胞非常“狡猾”,习惯在人体的右上腹(肝区)悄无声息地繁殖后代,这种起病方式常常不会有早期症状。
医生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尤其是男性 35 岁以上、女性 45 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1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和肝炎病毒携带者;
2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发霉的玉米、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