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河北“兵王”,10次一等功,12次二等功,晚年却只任粮站站长
“不惜千金买宝刀 , 貂裘换酒也堪豪 。 一腔热血勤珍重 , 洒去犹能化碧涛 。 ”
在我们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中 , 军队的纪律都是非常严明的 , 每一个军人战士都把“服从命令”刻进了骨子里 。 好像他们都一定会严格遵从命令行事 , 一个指令一个动作 , 整齐划一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 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军人都是这种“乖乖听话”的 。
就像一个班级里会有文静的“乖学生”也会有活泼的“皮孩子”一样 , 部队里的军人们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的 。 抗战时期 , 我国军队中就有这么一位“传奇兵王” , 他叫肖万世 , 是河北人 , 生平功勋无数 , 在抗战期间立过10次一等功、12次二等功 , 然而虽然他英勇善战且功绩卓越 , 最后却只当了粮站站长 , 这都是因为他在部队期间非常“爱闯祸” 。
文章图片
肖万世的从军之路
肖万世出生在1905年 , 他的家庭是一个小村庄里的普通农民家庭 ,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 。 肖万家里兄弟姐妹很多 ,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 , 很多普通人都加入了战斗行列 , 尤其是心里有着英雄梦的男孩子 。 不过肖万世之所以会走上从军之路 , 是因为受了两个哥哥的影响 , 在1937年加入了老家当地的游击队 。
当时日军已经侵入了中原 , 很多地方都受到了日军的摧残 。 肖万世所在的村子也在1937年被日军践踏 , 日军血洗了整个村子 , 肖万世的家人和村子里的村民都没能幸免 。 肖万世所在的游击队也被日军打得七零八落 , 肖万世的哥哥牺牲 , 肖万世幸存了下来 。 随后队伍整编 , 肖万世跟随队伍加入了八路军 , 当时的他32岁 。
文章图片
肖万世没有忘记被日本血洗的家乡 , 这也成了他之后的战斗动力 。 每次参与战斗 , 他的目标就是多杀日军 , 要为枉死在日军刀下的亲人们和乡亲们报仇 。 他在做战斗报告时 , 也会反复提到这件事 , 这就是支撑他与日军战斗的信念和动力 。
“特立独行”的肖万世
肖万世作为一个军人 , 稍微有一点“特立独行” , 他的行事作风非常随心随性 。 在刚加入八路军的时候 , 不是每个人都能分配到枪 , 新入伍的分配到的武器通常是一把大刀 。 大家一般都不会在这方面挑剔 , 都是有什么用什么 。 肖万世却偏偏不愿意随大流将就 , 他嫌弃大刀不好用 , 就自己做了一把长矛 。
文章图片
肖万世对敌的手段有时候也非常“赖皮” 。 有一次他和几个战友在悄悄进行侦查 , 发现了一小队正在河里洗澡的日军 。 肖万世没急着上去对战 , 而是先让人把日军放在岸上的衣服武器悄悄拿走 , 然后才冲上去用他的长矛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 这一次他们四五个人消灭了日军十几个人 。 后来做了班长之后 , 肖万世就得到了配枪 。
有一次的任务是要去清收鸦片 , 杀敌的时候眼都不眨的肖万世 , 竟然因为几个老人心软了 , 他知道清收鸦片是任务 , 也知道吸食鸦片不是好事 , 但是面对老人们的哀求 , 他有所动容 , 最后还是给他们留了一点鸦片 。 肖万世“闯了祸” , 违反了任务要求 , 后来自然也因为这件事挨了处分 。
【他是河北“兵王”,10次一等功,12次二等功,晚年却只任粮站站长】但是如果知错能改就不叫“爱闯祸”了 , 肖万世对这些“过错”的态度就是典型的“我错了 , 下次还敢 。 ”在这次清收鸦片的任务中 , 肖万世邂逅了他的爱情 。 18岁的夏启芳让肖万世怦然心动 , 但是肖万世这时候已经50岁了 , 而且两人门不当户不对 , 组织和夏启芳的父亲都不同意这门亲事 。
文章图片
肖万世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 向来是敢于不遵守命令的 。 他没理组织的反对意见 , 坚持上门提亲了 。 面对夏启芳父亲的拒绝 , 他竟然直接拿出了枪“逼婚” 。 当然“逼婚”只是做做样子 , 他不可能真的仗势欺人 , 最后还是靠诚恳态度打动了岳父 。 这件事又让肖万世挨了一次处分 。
肖万世的辉煌战功
肖万世虽然有的时候有点“不守纪律” , 但是他的战斗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 他是一个好的军人 。 他在抗日战争中 , 参加过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11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中 , 参加过淮海战役、临汾战役等10次以上的战役;还有横渡长江、解放南昌等战斗他也都有参与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