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瑶台归去 , 洞天方看清绝 。
只要提到鲁迅这两个字 , 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立马出现严肃、眉头紧皱的形象 。 作为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先生语言犀利、文笔简洁、比喻巧妙、意境隽永 , 创作的诸多小说作品时至今日 , 依然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前段时间在看民国时期的刊物盘点 , 其中就有先生的一篇《小杂感》 , 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 , 懂此理者 , 懂得中国大半” 。 对于和尚和道士这两种人 , 品史君暂且不表态 , 可为什么懂得个中缘由就懂得了中国大半?这也让人非常疑惑 。
首先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一点 , 先生认为道教是最受国人欢迎的 , 佛教徒却常常受到人们的非议 , 这和常人所想或许会有些不同 。 如何去正确理解这一句话 , 品史君为诸位梳理一下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人往往憎和尚 , 而不憎道士
这句话出自1927年鲁迅撰写的《小杂感》 , 一贯地晦涩难懂 , 还是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 。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人们往往总是特别憎恶和尚 , 但是却对道士没有憎恶之心 。 二者都作为宗教界的人物形象代表 , 即便不去信仰 , 难道不应该献上最起码的尊重吗?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道教作为中国特有的产物 , 在影响下层人民方面 , 显然是居于首位的 。 虽然是一种宗教实体 , 但还是在遵循“道”的教化而进行修炼的一种宗教 。 一般都是先秦诸子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 , 亦或者黄老之学 。 它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 即不乱为、胡为 , 一切顺其自然 。
佛教是一个外来宗教 , 在传入我国之后迅速盛行 。 之所以有如此趋势 , 很大程度上和它主张的思想有关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因果关系、生死轮回等 , 即来世可以享福 。 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 , 这无疑是一种思想统治利器 。 纵使后来发生多次灭佛运动 , 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知此理者 , 知历史大半
先生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 , 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认知论有关 。 历史发展到现在 , 儒家思想统治了国人几千年 , 比如中庸之道 , 再比如思行于德等等 , 特别是在对待鬼神方面 , 儒家更是有“敬鬼神而远之 ,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 这句话的含义 , 品史君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从这个角度出发 , 同为一个时期的道教显然更胜一筹 。 若拿佛教来讲 , 和尚们讲究追求极乐世界 , 以期去世后能够得入天堂 。 所有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来生的基础上 , 说白了还是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加上佛教私产极盛 , 人们对其主观意识显然不是很好;
我们反过来再看一下道教 , 它追求的是今生 。 那什么为“道”?举个简单的例子 , 天底下最弱的是什么?水;那天底下最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 , 因为它弱所以百战百胜 。 作为人我们应该在二者之间来回转换 , 即装、忍、让 , 大智若愚、以退为进 , 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哲学 。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品史君说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在品史君看来 , 先生的话不无道理 。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放下屠刀 , 立地成佛” , 可这个东西 , 只不过是暂时藏起屠刀的魔 , 这或许是某些人的趋势 。 过去我不做定论 ,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如今 , 我认为“盛世盆满钵满 , 乱世明哲保身”再合适不过了 。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文章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 , 二者之间就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 。 孰是孰非 , 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 ,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都在做着改变 。 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 这和他当时面对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 希望诸位在看这个问题上 , 可以保持一个态度: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你认为呢?
我是品史君 , 感谢您的阅读 。 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 , 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