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前,发出一封求救信,对他见死不救的刘封,最后什么结局
建安二十四年 , 发生了一场改变了整个三国形势的战役 。 这一战就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 。 关羽从南郡率兵出征 , 向北攻击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二城 。 史料记载这一战役的发动完全是关羽的决策 , 诸葛亮等军师并未参与 。 但这一战的结果影响甚大 , 导致了蜀汉与东吴反目成仇 , 也是蜀国从实力顶点跌落的开端 。
文章图片
如上一段所言 , 关羽发动战役的这一年正是蜀汉政权的实力巅峰 。 此时刘备在汉中大战中大获全胜 , 孟达和刘封已经占领了东三郡 , 而且荆州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在刘备手下 。 所以关羽乘胜追击 , 在同年发动了襄樊战役 。
【关羽被杀前,发出一封求救信,对他见死不救的刘封,最后什么结局】曹魏方面则派出大将于禁与他交战 。 关羽军进展顺利 , 而且适逢八月降下大暴雨 , 关羽军打出了水淹七军这一著名的战例 。 于禁的部队全军覆没 , 不得不投降 。 随后关羽又擒杀庞德 , 威震华夏 。 甚至身在许昌的曹操都在考虑是否要迁都 。
文章图片
然而 , 关羽却忽略了后方 。 由于南郡被蜀汉占领 , 孙权的东吴一直难以向北发展 。 孙权对这一点一直耿耿于怀 。 所以 , 孙权派出了吕蒙率军背刺关羽 。 吕蒙施行白衣渡江之计 , 骗过了关羽在江上布设的哨卡 。
后来 , 孤军深入、腹背受敌 , 最终败走麦城 。 那么 , 可以看出关羽从出击到兵败 , 全程都是孤军奋战 。 那么关羽是否有向同僚们求援呢?
文章图片
答案是肯定的 。 上文提到过 , 孟达和刘封刚占据东三郡 , 这里和襄樊之战的战场离得相对来说比较近 。 因此 , 关羽在作战中曾多次向刘封求援 , 但均被刘封以刚刚占领东三郡、立足未稳为由 , 拒绝发兵支援 。
甚至在关羽已经败走麦城了 , 还是给刘封发去了最后一封求救信 , 但依然未收到任何有效的回应 。 因此 , 许多人因此对刘封和孟达见死不救的行为痛恨不已 。 甚至刘备也这么认为 。 关羽败亡后 , 他随即将刘封赐死 , 孟达则逃到了魏国 。
文章图片
那么 , 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 , 蜀汉的重臣 , 想必是不可能对自己国家的栋梁大将见死不救得 。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无法发兵支援呢?接下来笔者就来简单谈一下 。
首先 , 刘封和孟达提出的理由并非不可靠 。 刘封占领东三郡得事件大概在建安二十四年上半年 , 但七月左右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 。
东三郡在蜀汉治下仅仅数月 , 人心未稳 , 需要大量的兵力保境安民 。 假设刘封在这时候真的率军去救援关羽 , 则东三郡有很大的可能发生叛乱 , 这样刘封可能会和关羽一同沦为孤军 。
文章图片
第二点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 关羽诚然是刘备的二弟 , 和刘备情同手足 。 但在蜀汉政权的体系中 , 关羽也只是镇守荆州的大将 , 而刘封同样是镇守东三郡的将领 。 从体制里看 , 二人几乎是平起平坐的 。
更重要的是 , 关羽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 他非常体恤自己的士兵 , 但极其看不起同僚和上级 。 关羽在开战前并没有通知刘封 , 而直到自己进攻受阻才想起请求支援这样就显得十分傲慢 。
而且关羽在求援信中依然表现得趾高气扬 , 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要求刘封救援 。 对此刘封自然不会同意 。
文章图片
而在战争的最后时刻 , 关羽已经败走麦城 。 此时刘封很清楚自己虽然能腾出手来去救援 。 但此时的曹魏军队已经在东三郡和荆州的路上布防 , 阻挡前来救援的蜀军 。 而且以东三郡和麦城的距离 , 即使能率军前往也已经来不及了 。 所以刘封只得选择“隔岸观火” 。
文章图片
总结: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动了对曹魏的襄樊之战 。 关羽在作战初期进展顺利 , 水淹七军 , 威震华夏 。 但随后孙权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 , 决定出兵参战 , 切断了关羽的后路 。
作战受阻后 , 关羽一直在请求东三郡的刘封的支援 。 但刘封确实无法出兵 , 因为东三郡刚刚占领几个月 , 人心不稳 , 更需要兵力 。 而且 , 关羽骨子里的傲慢让他以命令的口吻去请求支援 , 让刘封更加难以接受 。 最终招致了败亡 。
- 雍正|雍正临终前杀死一人,助乾隆稳坐皇位60年,自己不惜背上千古骂名
- 盗墓贼不成文的规矩,若古墓前栽有柳树便绕道而行,原因为何?
- 陕西出土一墓志,揭露出千年前武则天的兽行!史书真没骗人
- 明朝沿袭前朝修史制度,初期思想禁锢,修史滞后,私人著史繁荣
- 康熙驾崩前,为何特别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继位才懂父亲的心机
- 关羽|为什么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杀?
- 武则天死前立了一块无字碑,没人知道缘由,毛主席一句话道出真相
- 遵义会议前,在湘江掩护大部队的红军团长,建国后的结局如何?
- 从极宠到打压,胤祥做了什么,让康熙对他的态度前后反差太大
- 雍正死前除去一人,让乾隆坐稳60年的江山,而自己却承受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