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称帝之路中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公元220年 , 枭雄曹操的病逝 , 这对当时曹、刘、孙三方对峙的势力而言 , 是极其重要的事件 , 这三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 最终由三方鼎立演变成三国鼎立 , 政治、军事上的竞争更显白热化与精彩纷呈 。
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 , 以其精明的政治头脑 , 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 , 于长江流域竖立起皇权的旗帜 , 成为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 南方奋力崛起的开端 。
适时转型
孙坚起家之时 , 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员大将 , 以兄弟相称 , 带有强烈的草莽江湖气息 , 虽然没抢到什么地盘 , 但凭借手下大将打出了响亮的江湖名声 。
到孙策创业 , 跟随身侧的是四个父辈兄弟 , 再多了个结拜兄弟周瑜 , 仍然是江湖味极重的架构 。 这种重情重义的组织架构对孙吴在创业之初 , 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 。
但是随着孙吴集团的逐渐壮大 , 这种自由散漫、毫无法纪的组织架构 , 只懂得蛮力争胜 , 必将成为孙吴势力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 接任后的孙权马上对内部作出了适当的调整 。

孙权在称帝之路中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文章图片
时值数量众多的中原名士逃到江东避难 , 孙权将部分人才纳入了领导层 , 让整个的组织架构相对平衡 。 而自幼爱好学习的孙权拜张昭为师 , 作了一个带头榜样;潜移默化之下 , 整个江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 高层内部也从江湖形态向智慧式的机构逐渐转变 , 实现了良好的转型 。
在以后与魏蜀的对抗中 , 江东的英才能不断涌现 , 从不断档 , 为孙权的守业与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这种学习风气实在是助益良多 。
调整内部关系
孙坚与孙策两父子的意外离世 , 对孙氏集团来说不啻是两次巨大的打击 。 孙权接手时依然处在乱世之中 , 而且面临的形势更为紧张复杂 , 孙策留给其弟孙权的 , 不是一份单靠守成就可以坐享其成的安稳基业 , 稍有不慎就必将灰飞烟灭 。
在确保已有地盘的情况下 , 孙权接手后就立即攻占庐江郡 , 为开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然后是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灭黄祖报仇、赤壁抗曹、袭取荆州、夷陵败刘备 。 这期间的过程 , 既是不断调整自身的稳定 , 巩固已有的基业 , 也是开拓的不断尝试 。 至此 , 西蜀因将重心转向北伐的备战 , 再无余力进攻东吴 , 在保有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的情况下 , 三国鼎立的格局才最终确立 。
当时的三峡以西是刘备所占有 , 北方曹操势大并已实现统一 , 在客观上已无法再往外拓展;因而将重心转向内部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的逐步融合统一 , 消除以地方大族为首的山越与汉人联合反抗孙吴统治的动乱 , 意图让所辖区域趋于稳定的状态 。
暂缓称帝
公元220年 , 曹丕率先代汉称帝 , 次年刘备宣布称帝 , 身为三大势力之一的孙权自然也有称帝的野心 , 但自身的内部环境、外部形势的困扰 , 在对待这两个新立政权的处理上 , 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
首先是东吴内部的江东化进程还没完成 , 孙权并没有得到江东士族的倾力支持;同时淮泗集团内部的意见也并不统一 , 例如张昭等以“尊汉”为己任的旧派士族 , 妄想通过孙权去恢复汉室的社会秩序 。

孙权在称帝之路中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文章图片
而在法统上 , 曹氏已完全统一北方州郡 , 再通过外禅的方式 , 实现汉、魏皇权的和平转移 。 刘备则是身具汉皇室血统 , 有着天然继承者的身份 。 这两家或禅代或继承 , 皆具备合法性 , 孙权与之相比是绝对的身处下风 。
更令孙权忧虑的是 , 己身的实力并不占优 , 如若急于称帝 , 昭告天下时必然要否认曹刘两家政权的合法性 , 唯有如此才能得到“顺天应人”的地位合法性 , 但这样将导致两国的联手攻击 , 暂缓称帝成了孙权顾全大局的理想选择 。
称藩以退为进
不想与两国开战 , 孙权选择向曹魏称臣 , 既是孙氏家族与曹魏政权在建安年间陆续结成婚宦关系 , 曹操对孙策、孙权也有提携之恩 , 并且也可借助曹氏突破汉室“非刘氏不称王”的原则 , 实现他最终称帝的终极政治构想 。
曹氏在建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摧毁汉朝的20等级爵制 , 重新建立了5个等级爵位 , 这样在曹操封王后 , 与皇帝同为君主 , 区别只是差了一个等级 , 在最终实施禅代时比较容易运作 。 这背后的政治意图 , 孙权也是明察秋毫 , 自然是要借鉴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