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历史上的司马昭之所以没有称帝 , 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前期时机不成熟 , 后期时机被错过” , 正是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 , 导致司马昭最后没能当上皇帝 , 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 只能将机会让给儿子司马炎 , 这对于他来说确实非常遗憾 。
那么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何是“前期时机不成熟 , 后期时机错过”?
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文章图片
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什么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呢?
首先 , 接任时间仓促导致时机不成熟 。
司马懿去世之后 , 长子司马师几乎接受了来自司马懿的所有遗产 , 成为曹魏新的“摄政王”;公元255年 , 不满司马师专政的毌丘俭、文钦等人在淮南发动了叛乱 。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文章图片
司马师亲自领兵东征 , 而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则留在洛阳镇守 。 平叛的过程虽然比较顺利 , 但是还是会受到了一点挫折 。 作为统帅的司马师因为文鸯带兵袭营而惊吓过度 , 导致坏掉的眼睛掉出眼眶 , 随后病重去世 。
司马师去世之后 , 司马昭立即进位为大将军 , 加侍中 , 都督中外诸军、并录尚书事 , 以辅助朝政 , 顺利的替代了哥哥司马师的位置 , 成为曹魏新的“摄政王”
此时 , 司马昭继承了来自司马师的遗产 , 威望不足 , 根基不深 , 缺乏登基的坚实基础 , 如果贸然称帝 , 恐怕人心不服 , 因此新上任的司马昭并没有快速登基称帝 , 而是一步一步的打磨自己的威望 , 以期望顺理成章的登上帝位 。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文章图片
其次 , 寿春叛乱根基不稳 。
司马昭接位后不久 , 即公元257年 , 镇东将军诸葛诞诛杀扬州刺史乐綝 , 占据淮南发动叛乱 。 这一年7月 , 司马昭挟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东征 。
为了确保东征以绝对优势 , 司马昭征发青、徐、荆、豫四州的兵马 , 同时又从关中调派部分军队 , 共同组成东征大军 。
寿春叛乱历时近一年之久 , 从公元257年至258年 , 三方参与的人马众多 , 是三国时期所少有的大战 。 此战中 , 司马昭出动兵马26万之众 , 诸葛诞拥兵15万据城坚守 , 而东吴则出兵10万营救 , 结果以司马昭全胜告终 , 此战不但击杀了叛乱头领诸葛诞 , 还击败了东吴援救的大军 。
寿春之战的胜利一方面巩固了司马昭在曹魏的地位 , 消除了潜在的反对司马昭的势力;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司马昭称帝的根基并不牢固 , 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巩固和加强根基 。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文章图片
最后 , 威望不足无法称帝 。
司马昭要想称帝就需要足够的威望 , 只有这样才能让称帝之事顺理成章 , 可是寿春之战只是解决了威望中“威”的问题 。
凭借武力消除国内的反叛势力 , 这就是“威” , 从而却保曹魏朝堂内外一言九鼎 , 可是称帝单凭“威”不足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 , 还需要寻找机会来提高“望” , 而这个“望”则主要是指良好的声誉 ,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不服气的人彻底的服气 , 从而站在司马昭的大旗之下 。
当曹魏皇帝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 , 加九锡 , 并设置晋国的时候 , 可是司马昭并没有欣然接受 , 而是前后九次推让曹髦的诏书 。
司马昭的推让固然有故作姿态的缘故 ,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司马昭缺乏足够的“望”来接受更高的爵位 。
连晋公的爵位都无法接受 , 那么距离进一步称帝那就更加遥远 , 因此司马昭需要更好的功绩来更进一步 , 这个需要等待时机 。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文章图片
司马昭到后期为何错过称帝时机?
为了巩固根基 , 为未来称帝做铺垫 , 司马昭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 , 如全力平定淮南叛乱 , 从而彻底的掌握了对淮南一带军事力量的掌控 , 自此在曹魏再无反对的军事力量 。
可是即使如此 , 司马昭称帝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平 。
首先 , 弑杀曹髦导致声名大丧 。
公元260年5月 , 曹魏皇帝曹髦鉴于朝政内外大权被司马昭剥夺 , 担心魏天下迟早成为晋天下 , 于是率领数百侍卫和奴婢发动对司马昭的攻击 , 可是当队伍还没有抵达司马昭府邸的时候就被其部下杀害 。
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固然清除了司马昭称帝路上的障碍 , 可是弑君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司马昭的形象 , 导致称帝之路不得不停下来 , 以消除这个恶劣行为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