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何为舆服?
舆 , 就是车辆的意思 , 衣服 , 冠服 , 则为帽子和衣服 。 舆服在古代对应着各种仪仗 , 对于什么场合穿什么 , 是有明确规定的 , 这是一种表现尊卑等级的方式 。
众所周知 , 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礼仪的 , “礼”是立国之本 , 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直在用“礼”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

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文章图片
而“礼”不仅是内心上、精神上的区分与尊重 , 还有外延式的 , 同周朝时的天子几鼎、诸侯几鼎、士大夫几鼎这类规矩一样 , 舆服制度也是“礼”外延的一种形式 。
“礼”即“教” , 它是中国各代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 , 中国古代服饰深受其等级制度的影响 。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 , 血亲家族是构成国家社会组合 , 明朝有强烈服饰制度感觉 , 这种制度始于皇帝 , 皇帝也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规范皇帝的家服 。

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文章图片
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其他人 , 都需要根据舆服制度按照自己的等级与身份穿衣服 ,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 这种在舆服制度中所用到的颜色、图案等一些元素 , 对后世的审美意识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朝代更迭之后 , 舆服制度也会多多少少进行变迁与改革 , 经历了其他民族统治的明朝更是大力改革了舆服制度 , 以让百姓的生活礼仪恢复到汉人习惯 。

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文章图片
明初舆服整顿
自北宋以来 , 由于皇族势力的衰弱 , 中原大地不断受到其他民族的入侵甚至统治 。 因此 , 中原汉民族的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 不同地区所受的变化方向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 如辽契丹人统治的地区 , 以契丹族人的传统为主 , 穿的是一件左膝的窄袖或长袍 , 皮毛布料为主;南班主要是汉人居住的地区 , 此时的服饰也被称为“汉服” 。
在金朝入中原之后 , 一方面要仿效唐宋 , 另一方面又要强制推行自己的国制 , 从而进一步扰乱了各种制度 。 而元朝更是乱成一团 , 服饰具有蒙古族典型的衣冠特征 , 更便于骑马 , 而有些则是同原来一样 , 或者在原来服饰之上添加其他元素 。
因此 , 明朝初期为了消除其他民族影响 , 尤其是胡人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 每一代皇上都会不断修正舆服制度 , 严苛至极 , 并颁布了多项有关禁令 。

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文章图片
并且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舆服制度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象征 。 明代舆服改革上至朝廷 , 下至黎民百姓 , 各阶层的舆服改革 , 一度受到严格管制 。
其原因在于统治阶层思想的变迁 , 也在于阶级等级的划分 , 更在于封建等级的分治 , 这是唐宋以来思想的延续 。 但长期以来 , 明王朝的舆服制度深受蒙古族某些遗留制度的影响 , 在国俗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其改革创新 , 尽管朝廷对此十分重视 , 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
明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制定了《明集礼》 。 明朝初年 , 朱元璋颁布的《明集礼》确立了明代礼乐制度的基调 , 明嘉靖时期在此基础上稍作调整 , 明统治者认为在唐宋时期礼乐内容过于繁复和奢华 , 并在本朝的卤簿编制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简化 。

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文章图片
明朝的礼乐制度主要是通过儒学思想渗透到周边国家的礼乐制度中去 , 包括乐、舞、文、服、仪仗等内容 。 并且明朝对冠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 一品至四品官服穿绯袍;五品至七品官服穿青袍;八品至九品官绿袍 , 并包括服饰的花纹 。
明王朝的补子也是区分官位的重要标志 , 对封爵进行了不同的伦理划分 , 使色彩、配饰、图案等成为礼法文化标志服饰制度的重要手段 , 这些都是用来区别官阶不同的 。
可见明朝对舆服制度的重视 , 恢复汉族文化的决心 。 只是 , 舆服制度有时过于严苛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

明末的舆服乱象,源于社会变革,和统治的者一昧保守
文章图片
明末舆服乱象
资本主义意识萌芽启发 。 我国自古代开始便是农业大国 , 为了支持农业发展 , 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在明朝时期亦是如此 , 甚至更甚 , 不仅对规定了商人不可以入朝为官 , 还规定了商人不可以穿丝绸等服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