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枭雄人物 , 在面对自己犯法的尴尬境地 , 郭嘉便引用《春秋》大义 , 称“刑不加于尊” , 化解了死局 。 曹丞相也就顺坡下驴 , 说自己作为统帅确实不敢轻易赴死 , 唯有暂时用头发代替 , 便割发以传三军 。
一、说话不算话
曹操大军路过麦田的时候 , 他明令禁止踩踏庄稼:“士卒无败麦 , 犯者死” 。 但没想到这时候他自己倒是“以身作则”了 。 那咋办呢?虽然谋士们说地位尊贵的他不用一死了之 , 但毕竟还有这么多人看着呢 , 朴素的大兵们哪儿懂得这么多歪歪道理?他们只会觉得 , 假如丞相都说话不算话 , 似乎军规也没那么有说服力 。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士兵们虽然不会想着让丞相去死 , 但他们会觉得上级都是这样不遵守规则 , 自己似乎也没啥理由去遵循咯 。 尽管迫于军令如山 , 但毕竟心中不满 , 凭什么“只许州官放火 , 不许百姓点灯”呢?基于稳定军心的情况 , 曹操只好做出一些让步:他割了几绺自己的头发 , 并传阅三军 , 说自己也算受刑了 。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虽然说汉代时期 , 头发对于一个人而言非常重要 。 这不仅有阴阳家在背书 , 儒家伦理也很重视 。 阴阳家认为头发与人的精魄相联系 , 如若损伤 , 对于自己的生命将有不利 , 而儒家伦理则将“损伤发肤”视为“不孝”的大罪 。 在这种理论支持下 , 甚至诞生了以剃掉头发为手段的刑法 , 即所谓的“髡刑” 。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但不可辩驳的是 , 曹操确实没有如他所说的那样“犯则死” 。 也就是说他确实食言了 , 这其实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于矛盾的一个极端伦理冲突的表现 。 从这个角度说 , 曹操说话不算话 , 着实虚伪 。
二、权力的游戏
曹操的行为 , 对于他而言 , 其实也是个困局 。 因为他是三军统帅 , 作为统帅 , 自然不可能因此去死 , 那样大家还怎么走下一步呢?但问题在于 , 他又得常常以身作则 , 才能让部下心悦诚服 。 只有这样 , 统帅才能管理好自己的部下 , 将他们凝聚在一起 。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那么当这种管理的冲突出现的时候 , 管理者要如何应对呢?在曹操看来 ,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 , 只能凭借机智的权术游戏来抚慰军心了 。 既然不能真死 , 那就只能“假死”了 , 那么如何“以假乱真”呢?曹操想到了头发 , 既然当时的观念中 , 人们很看重头发 , 那不如我就忍痛一把 , 割发以代头 。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曹操心里想着 , 自己本来就位尊权高 , 还得率领大家一起讨饭吃 , 大家自然不希望自己就这么挂了 , 那不如把表面功夫做好 。 这样 , 也算可以堵住悠悠众口 , 而且上位者都付出一定的代价了 , 其他人还敢轻易触犯规则么?
正是在这种权谋诈术中 , 曹操化解了这次困境 。 但这也说明了 , “天子犯法与庶民并不同罪” , 有权力的阶层总是可以用特殊规则来替代普众规则 , 这暴露了曹操们的虚伪 。
三、结语
曹操身为三军统帅 , 由于触发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伦理冲突困境 , 不得不用权谋诈术以“文过饰非” , 他能将自己明正典刑吗?怎么可能?他又不是傻子 , 群臣和将领、官兵和百姓都不是傻子 , 怎么可能把自家统帅咔嚓了?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他能砍了座下战马代罪吗?能 。 但是 , 他要那么做 , 其他臣工是不是也可以?是的 , 只要开了一个头 , 别人总会“循先例” 。 最后 , 律令就会失去对臣功的约束 。 在此情况之下 , 割发代首就是一个最优解 。 既保全了一把手 , 也维护了律令的严肃性 。

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说曹操的“割发代首”高明但太过于虚伪?
文章图片
惩罚从来不是目的 。 真正的目的是让人遵守律令 。 曹操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 。 至于虚伪不虚伪 , 历史上的胜利者 , 似乎从来都不在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