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天子守国门 , 君王死社稷” , 这句话便是对明王朝最好的诠释 , 彰显的是明朝皇室的民族气节 。 作为一个从不赔款、割地、和亲的王朝 , 明朝最后的一丝气概似乎因为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保留了下来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 , 谁不害怕死亡 , 又有哪个君王不想追求长生 , 但崇祯皇帝却偏偏去得如此坚决 , 最后还留下了“任贼分裂 , 无伤百姓一人”的遗言 , 让人泪目 。 崇祯皇帝在此时应该已经是万念俱灰 , 也根本无心再东山再起 , 而让他的心彻底寒透的不是李自成 , 也不是清军 , 而是朝中的大臣 。
事实上 , 崇祯皇帝在即位的那一天开始 , 明朝就一直在闹旱灾和饥荒 。 不管崇祯想怎么赈灾 , 农民的生产力提不上来 , 豪绅们又不断强征豪夺 , 这些钱也流不进崇祯的口袋 , 起义和暴动成了每年的常态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李自成的经历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何其相似 , 都是因为吃不上饭 , 最后去参加了起义 。 但是李自成与朱元璋不同 , 即使百姓们将他当成是挽救千万生命的奇迹之神 , 为他大开城门 , 他所思考的也是自己本身的既得利益 , 并没有朱元璋那般忧国忧民的磅礴气概 。
就在1644年3月 , 李自成即将攻入北京城之际 , 他竟然向明朝提出了议和 , 并且向崇祯皇帝送去了议和信:“欲割西北一带 , 敕命封王 , 并犒军银百万 , 退守河南 。 受封后 , 愿为朝廷内遏群贼 , 外制辽沈 , 但不奉召入觐 。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李自成主动提出帮明朝镇压国内其他农民起义 , 还愿意北抗清军 , 前提是崇祯得答应他三个条件 。 一是将西北地区的领土割让李自成 , 有土才有根;二是要封李自成为王 , 这样他就是明朝名正言顺的王爵;三是给李自成的军队百万银两 , 战争伤财 , 其实李自成要的也不算太多 。
在明朝已经奄奄一息的情况下 , 崇祯帝倘若答应 , 无疑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 可以说 , 不管是谁当时处于崇祯帝的位置都会先高高兴兴地答应下来 , 南迁以后的事情再从长计议 , 但崇祯皇帝最后给李自成的回信却是否定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崇祯帝没有拖沓 , 没有想过逃生 , 也放弃了等待吴三桂的救援 , 他在李自成第二天攻入北京城前就手刃了后宫所有的嫔妃和女儿 ,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 难道崇祯皇帝真的这么爱面子 , 放不下尊严?他遗言中的“朕凉德藐躬 , 上干天咎 , 然皆诸臣误朕”道尽悲凉 , 也隐藏了些玄机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若将崇祯皇帝放在普通的年代 , 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皇帝 , 但在末期 , 他却严重缺乏行动力和执行力 , 还被朝中大臣制约着 , 君臣已经彻底离心 。 崇祯在收到求和信的时候 , 最初无疑是想答应下来的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但若是这么做了 , 崇祯就会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割地求和、苟且偷生的皇帝 , 此时他需要替他挡刀的“背锅侠” , 并且还要获得一众大臣的支持 。 可大臣们早就已经将崇祯皇帝给出卖了 , 他们暗中勾结李自成和清军 , 巴不得崇祯一个人为明朝负责 。
这些大臣们以为天下只是皇帝一人的天下 , 而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 明朝只要重新换个皇帝 , 他们便依然能作威作福 , 还能痛骂崇祯无能 。 这种想法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 于是明朝君臣之间就形成了互相推诿的责任的怪圈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即俯首称臣!崇祯:朕还是去死吧!
文章图片
当崇祯皇帝稍稍表决心态的时候 , 以魏德藻为首的大臣们就纷纷反对起来 , 意思再明显不过 , 就是让崇祯一个人戴高风险且屈辱的帽子 。 崇祯皇帝见众臣如此 , 自己已经完全调动不了臣心 , 只能就此作罢 , 被迫“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 。
而那些王朝还没有灭亡就已经集体倒戈的大臣们又是怎样的下场呢?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城后没给他们一个好日子过 , 比如魏德藻为了苟活 , 竟然将自己的女儿都送了出去 。 结果他的女儿还不到一天就被折磨致死 , 其家人都被杀光 , 他自己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命人砸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