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利芬:一位永远在路上的开拓者( 二 )


三、“我决定了的事情,如果别人强行扳过去,我一定还是要把它扳回来,包括命运。”
——王利芬
她在《人生就是要奋斗》的序文中写道,这本书给她打上最健康的人生底色。少年立志:要发出自己的光芒,要读最好的大学——北大,要完成最高的学历——博士!
1982年考入华师大,被政法系录取。心怀遗憾的她,由于没有考取所爱的专业,自学中文系课程,以第一名成绩,扳回了一局。硕士毕业后,任教武大。两年后要扳回自己命运的王利芬,再次报考北大中文系,她知道这是圆梦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少年的誓言回响耳畔,顶着巨大的压力,满含热泪进入考场,最终圆梦!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银杏树》中记载了当她看见北大银杏树时的震撼,“内心隐隐的渴望,被它勾起,它让你总不能苟且,不能将就。”从立志到如愿,整整十年的期盼和坚守,我们看见了她的非同一般的执着。
四、“我不喜欢一眼见底的人生”——王利芬
1994年博士毕业的她,从百份简历中脱颖而出进入央视。随后,她做了五年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采访人员。她制作的《小玩具大是非》使她跻身优秀采访人员之列,《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获1999年第四季度优秀节目金奖。
2000年7月央视经济部推出谈话节目《对话》,每次时长60分钟,唯一短缺制片人。王利芬毛遂自荐被拒后,直接给赵化勇副台长打电话。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详细地分析和阐释节目定位,最终赢得了制片人的职位。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对话》制定了严苛的都81道制作工序,从选题、策划、请嘉宾、找观众、现场录制、编辑、送审等等环环相扣,无缝链接。通过《对话》勇于争取机会的吴士宏,温文儒雅的李开复等等一批批国际知名的行业领先人进入人们视野。
而正当《对话》深入人心,并获得巨大的广告收益和良好的口碑之时,她放弃提拔,悄悄告别。2004年赴美学习,遍访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后,又一个将成为热点栏目的概念在心中萌芽。
2006年她在刺骨的寒风里向众人狂热地叙述她的梦想——《赢在中国》。王利芬屡次被拒后,台长赵化勇发话,“由于你过去的业绩,我们相信你”。2006年春,全国各地12万名创业者报名,《赢在中国》启动!
2009年11月12日,不安于现状的王利芬,上交了可以直接进央视直播间的进门证,再次告别。2009年11月底,她转战电子商务,2010年3月17日优米网上线。
五、强势下的温柔情怀
从《焦点访谈》到《我们》和《对话》,她所经手的节目从大视角入手,紧跟时代,走在前列。而“优米网”她在“芬享时刻”则展示了强势下一片温柔。所谓静水深流,人们会被她潜藏心底的那份大气,庄重所折服。
在“芬享时刻”人们看见了《人生没有彩排,每次都是现场直播》,人们记住了已然去世,而诗作留存的吴子尤。经过生离死别后对生命深深的眷念和热爱。
人们看到了她的坚强自尊的始发地《简爱》。在我们耳边充斥的更多的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是无数二奶的悲惨或者风光的故事的今天,重新提出的自尊,自爱的人生观。
人们更看到了她敢于一次次从新开始的源泉——《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83高龄的托尔斯泰迈着蹒跚的步子,坚定的离开了和他信念相背离的庄园,身体力行实践他的理想。那一幕一定在王利芬的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09年当王利芬毅然辞去服务15年的央视公职时,她只是很淡然的说那并不是一个很难的决定。人们知道了那份从容的底蕴。
从初入央视紧追热点的采访人员,成长为制定“81”道工序的制片人,再到作别央视成长为“优米网”的创始人,与其说她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不如说她在一直追求生命的精彩。在“优米网”《创新中国》中,她采访了走过5大洲43个国家的男孩谷岳和刘畅,他们说“其实,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你一辈子也不会做了。最后,我们都会死,就是看现在怎么活”。
年逾50的她依然遵从内心奔跑在路上,你呢?

对话|王利芬:一位永远在路上的开拓者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