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名叫“吴孟超”的小行星,永远光芒闪耀

今天下午 ,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 , 享年99岁 。
巨星陨落 , 却依然以另一种形式 , 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 , 引导着后来者“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2010年7月26日 , 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 , 将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 以褒奖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领域杰出的学术贡献 。 在国际肝脏外科领域 , 吴孟超就像一颗光芒闪耀的明星 , 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进步 , 为全人类创造了更多生命的福音 。
这位治病救人78载 , 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的苍生大医 , 曾经披荆斩棘、不断攀登 , 以创新之力突破多个“禁区” , 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迈向世界领先地位 , 为无数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
一双手 , 济世苍生
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 , 但肝胆学研究曾长期是一片空白 , 直至新中国成立时 , 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 , 肝脏手术更被视为禁区 。
1958年 , 上海长海医院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 , 并特请某国外权威医生主刀 。 作为助手 , 吴孟超参与了这场手术 。 手术整整持续了5个小时 , 患者的肝脏不断渗血 。 两天后 , 病人因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 同年 , 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应邀到长海医院访问 。 看到当时中国的医疗状况 , 某外国医学代表团傲慢预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起码要30年 。 ”
吴孟超|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名叫“吴孟超”的小行星,永远光芒闪耀文章插图
外国专家的话 , 深深激怒了青年时期的吴孟超 。 当晚 , 吴孟超彻夜难眠 , “国不强、遭人欺” , 他连夜向医院党委赶写一份向肝胆外科进军、成立攻关小组的报告 。 报告完成之际 , 窗户正透进第一缕晨光 。 意犹未尽的他 , 又提笔写下16个字——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 , 奋发图强 , 勇攀高峰 。
很快 , 医院党委批准吴孟超和军医张晓华、胡宏楷一起组成肝脏外科“三人研究小组” , 由吴孟超任组长 。 历时4个多月 , “三人研究小组”用乒乓球材料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 1960年初 , 他们又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 , 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
1960年 , 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 1963年 , 他率先突破肝脏外科“禁区中的禁区” , 成功进行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手术 , 之后还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 , 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就这样 , 吴孟超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 。 在1979年召开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 , 吴孟超以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的经历 , 震惊国际医学界 , 让中国肝脏外科一举成为世界领跑者 。
退休前 , 只要不出差 , 吴孟超每周都要上台做手术 , 是当时全世界仍然站在手术台上最年长的外科手术医生之一 。 他的手术至今还保留着几项世界纪录:切除最大的肿瘤达到18千克 , 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4个月 , 患者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达到47年……
无论从哪方面看 , 吴孟超都已到达了事业顶峰:作为医学专家 ,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军人 , 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作为科技工作者 , 2006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医院院长 , 获评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1月14日 , 97岁高龄的吴孟超退出中科院院士岗位 。 吴孟超院士退休了 , 但吴孟超医生并不会退休 , 他多次表示:只要拿得动手术刀 , 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 “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 , 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吴孟超曾说 , 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 , 那就是与肝癌做斗争 。 为了早日攻克肝癌及相关肝脏疾病 , 2006年从北京领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回来后 , 他把国家和军队奖励的600万元全部捐出 , 又联合6位知名院士 , 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 , 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吴孟超|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名叫“吴孟超”的小行星,永远光芒闪耀】2009年 , 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 吴孟超近百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 。 有一次 , 他生病刚打完点滴 , 又要去北京汇报 。 从首都机场出来时 , 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 , 从候机厅到停车场短短一段路 , 他竟休息了七八次 。 随行秘书心疼得直掉眼泪:“吴老真是不要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