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

说起降血糖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能不能吃点什么降血糖呀?”网络上“某某食物可以降血糖……”的信息更是满天飞 ,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单靠某种食物真的可以降糖”的说法 。 而饮食作为“五驾马车”之一 , 是十分重要的 。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 这些网红的降糖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究竟是怎么样的?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芹菜、苦瓜是老百姓最常认为能够降糖的食物 。 科研人员对芹菜和苦瓜的降糖作用也做了研究 。 国外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芹菜液提取物胶囊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影响 。 在连续服用12天芹菜液提取物后 , 这些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不服用组有下降 , 但胰岛素敏感性没有变化 。 而一项苦瓜提取物的随机双盲安慰剂研究表明 , 给予苦瓜提取物2000mg/天的糖尿病患者 , 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均有改善 。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那这些研究是不是就说明芹菜和苦瓜可以降低血糖呢?至少目前还不能下这个结论 。 因为这些研究中的病例数都比较少、研究时间都比较短 , 研究用的是提取物而不是完整蔬菜 , 因此无法得出芹菜和苦瓜具有降糖作用的结论 。
同样的 , 号称有“绿色人参”秋葵的研究更多也是显示其生物活性成分秋葵粘液多糖、秋葵黄酮等可能有降低血糖作用 , 对糖尿病患者食用秋葵的临床研究还未有看到 。 国外浆果食用比较多 , 因此也有不少浆果降低血糖的研究 , 但这些研究也多是对正常人 , 只有2项研究对象是糖尿病患者且人数也偏少 。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纵观现阶段食物降糖的作用研究 , 细胞和动物研究比较多 , 结果大部分提示食物或食物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改善胰岛素功能 , 但一用到临床研究的结果却不一致 。 那么有没有能降低血糖的食物呢?答案是还没有 。 我们不能够依靠单一食物来控制血糖 , 而应该建立并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糖尿病饮食是总能量控制下的合理膳食 , 一天的饮食安排中应当包括主食、蔬菜、鱼肉蛋、奶和豆制品 。 糖友们在选择各类食物中可以关注食物的血糖指数 , 尤其是主食的血糖指数 。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美国糖尿病指南中都提到糖尿病患者应多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 那血糖指数是什么呢?血糖指数是食物的一种生理学参数 , 用来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血糖反应的指标 。 每种食物由于其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和数量不一 , 对餐后血糖影响也不一样 。 比如米饭的的血糖指数是90 , 而加入黑米饭的血糖指数就是55 。 这些数字越低表明该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越小 。 血糖指数>70的是高血糖指数食物、55-70之间的是中等血糖指数食物 , <55的是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
#常见的低血糖指数食物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 , 低血糖指数的食物也是要计算在一天总能量中 , 不能无限制地吃 。 目前国际上对糖尿病患者更强调是个体化饮食 , 并没有一种糖尿病饮食的最佳模式 , 更没有提出哪种单一食物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 糖尿病患者应当长期坚持健康饮食 , 规律运动、药物治疗、加强监测和自我管理 ,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控制血糖 , 获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
血糖|聊聊那些网红的伪降糖食物文章插图
参考文献
1. Rocha DMUP et al. Effects of blueberry and cranberry consumption on type 2 diabetes glycemic control: A systematic review. Crit Rev Food Sci Nutr,2019, 59(11): 1816-1828
2. Marisol Cortez-Navarrete et al. Momordica charantia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Insulin Secret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Med Food,2018, 21(7): 672-677
3. Khosrozadeh M, et al. The Effect of Abelmoschus Esculentus on Blood Levels of Glucose in Diabetes Mellitus. Iran J Med Sci, 2016, 41(3 Suppl): S63
4. Kim Y et al. PolyphenolsandGlycemicControl. Nutrients. 2016 Jan 5;8(1):17
5. 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 营养学报, 2017, 9(6):5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