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史话三国神似诸葛亮,慧极必伤,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国易经哲学


郭嘉|史话三国神似诸葛亮,慧极必伤,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国易经哲学
文章图片
坊间有言:"郭嘉不死 , 卧龙不出 。 "民间学者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 , 一语点中了郭嘉和诸葛亮两位不世出的智多星一脉相承的关系 。
郭嘉出山之时27岁 ,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也是27岁 。 更让人称奇的是 , 二人的出山之路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郭嘉年少时 , 志向远大 。 汉末天下将乱 , 郭嘉从20岁左右就开始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名气 , 暗地结交天下的英才奇俊 , 从不和俗人往来 , 以至于当时很多人并不了解他 , 只有深入交往的明达之士 , 才知道他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 。

郭嘉|史话三国神似诸葛亮,慧极必伤,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国易经哲学
文章图片
郭嘉出山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明主 , 21岁北见袁绍 , 一见面就看出了袁绍终究难成大事 。
郭嘉跟袁绍的两位谋士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在选择主公的时候都非常谨慎 , 洞悉而又周全 , 这样在以后进言的时候才能被主公采用 , 进而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 袁绍这个人表面仿效周公礼贤下士 , 其实并不懂得用人的真正道理 。 想的很多而缺乏重点 , 喜欢谋划而又不能决断 , 想要和这样的人共济天下 , 成就一番霸业 , 是很困难的 。 "
于是断然离开袁绍 , 在家隐居赋闲六年 。 二十七岁那年被征辟到司徒府 , 郭嘉才算正式开始他的入仕征途 。
同样诸葛亮在遇到刘备以前 , 自比管仲乐毅 , 志向不可谓不大;不应荆州牧刘表的征辟 , 不可谓不能审时量主;非三顾茅庐而不出 , 不可谓不矜持才华 。

郭嘉|史话三国神似诸葛亮,慧极必伤,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国易经哲学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二人其他方面的神似之处 , 更是令人不得不为之扼腕叹息 。
诸葛亮鞠躬尽瘁 , 病死五丈原;郭嘉殚精竭虑 , 笃疾柳城道 。 二人劳思致死的命运似乎是如出一辙 。
《三国演义》状诸葛 , 多智而近乎妖;《三国志》记郭嘉 , 颖慧而类于神 。 二人察人知事 , 算无遗策的通识谋略仿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郭嘉和诸葛亮固然有如此之多的神似之处 , 但二人毕竟并非一人 , 有的更多的则是不同之处 。
杜甫有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 , 试问当今天下 , 诸葛亮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相较而言郭嘉之名虽然也如轰雷贯耳 , 但并没有到达老幼皆晓 , 妇孺皆知的地步 。

郭嘉|史话三国神似诸葛亮,慧极必伤,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国易经哲学
文章图片
一个人要想被更多人记住 , 除了诸多可圈可点的功绩以外 , 还要有亮点 , 就是说要特点突出 。
西施因美而出名 , 东施之丑的传播力度也毫不逊色 。
以下请允许我针对郭嘉的亮点 , "鼓吹"一番 , 以求更为广泛的传播 , 免得英雄远去 , 真的就如浩浩江水任东流 , 烟涛微茫信难求……
郭嘉自公元196年被荀彧推荐给曹操以来 , 一共为曹操服务了11年 。
在这短暂的11年里 , 郭嘉屡献奇谋 , 其中除了擒杀吕布 , 击破刘备 , 计斩袁谭、袁尚 , 智料孙坚之死以外 , 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关于曹操和袁绍之间 , 曹操必胜的《十胜十败论》 。

郭嘉|史话三国神似诸葛亮,慧极必伤,郭嘉之死映照着中国易经哲学
文章图片
一、道胜:袁绍腐儒性格 , 日常处事礼仪繁多而杂乱 , 经常被外在的形式所羁绊;曹操通脱潇洒 , 体任自然 , 因时因事而制宜 , 因此"道"高一筹 。
二、义胜:曹操手中有汉献帝 , 奉天子以令不臣 , 合乎道义;袁绍想拥兵自重 , 不思勤王靖难 , 违时背民 。
三、治胜:袁绍治理天下的理念循规蹈矩 , 遵循儒家思想 , 以宽济宽 。 汉末天下大乱的根由正是因为统治者的"政失于宽" , 仁过宽则难治刁民和奸诈狡黠之人 , 袁绍不思改进 , 反而愈演愈烈;曹操则利用法家、儒家 , 霸王道杂之 。 宽猛相济 , 恩威并施 , 张弛有度的措施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 。
四、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 , 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 , 唯才所宜 , 不问远近" , 甚至不问道德品行 , 唯才是举 , 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
五、谋胜:袁绍临事无策 , 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 , "应变无穷" 。
六、德胜:袁绍沽名钓誉 , 喜受吹捧 , 那些善于溜须拍马 , 文采繁盛的人多归附袁绍;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 , 讲究实用 , 刑赏必诺 , "与有功者无所吝" 。 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更愿意归附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