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 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 , 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马良和陆逊 。 原文如下: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先主问曰:"陆逊何如人也?'"马良奏曰:"逊虽东吴一书生 , 然年幼多才 , 深有谋略;前袭荆州 , 皆系此人之诡计 。 "先主大怒曰:"竖子诡计 , 损朕二弟 , 今当擒之!"便传令进兵 。 马良谏曰:"陆逊之才 , 不亚周郎 , 未可轻敌 。 "先主曰:"朕用兵老矣 , 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遂亲领前军 , 攻打诸处关津隘口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韩当见先主兵来 , 差人投知陆逊 。 逊恐韩当妄动 , 急飞马自来观看 , 正见韩当立马于山上;远望蜀兵漫山遍野而来 , 军中隐隐有黄罗盖伞 。 韩当接着陆逊 , 并马而观 。 当指曰:"军中必有刘备 , 吾欲击之 。 "逊曰:"刘备举兵东下 , 连胜十余阵 , 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 , 不可轻出 , 出则不利 。 但宜奖励将士 , 广布守御之策 , 以观其变 。 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 , 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 , 彼求战不得 , 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 。 吾当以奇计胜之 。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为了给关羽报仇 , 刘备率领七十多万大军东征 ,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 率部迎敌 。 得知东吴主将就是害死义弟关羽的凶手 , 刘备怒不可遏 , 亲自领兵进攻 , 陆逊则下令全军坚守不出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 , 便是文中提到的"漫山遍野" , 意为布满了山间和田野 , 形容数量很多或范围很广 。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刘备发动东征 , 孙权令陆逊领兵抵御 , 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 。 不过 , 与小说的描述相比 , 刘备所率领的兵力远没有七十多万人 , 而是六、七万人 。 而东吴的总兵力并不比刘备少 , 因此这一仗并非以少胜多的战役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至于说到刘备为何会输给陆逊 , 除了违反战争规律连营七百里之外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过于轻敌 , 不把陆逊放在眼里 。 所谓骄兵必败 , 陆逊这一仗赢得合情合理 。 小说作者特意在书中虚构了马良的这一段话:"陆逊之才 , 不亚周郎 , 未可轻敌 。 "这也是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点出了自己对刘备兵败夷陵的看法 。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为了给关羽报仇 , 刘备率领七十多万大军东征 ,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 率部迎敌 。 得知东吴主将就是害死义弟关羽的凶手 , 刘备怒不可遏 , 亲自领兵进攻 , 陆逊则下令全军坚守不出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 , 便是文中提到的"漫山遍野" , 意为布满了山间和田野 , 形容数量很多或范围很广 。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刘备发动东征 , 孙权令陆逊领兵抵御 , 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 。 不过 , 与小说的描述相比 , 刘备所率领的兵力远没有七十多万人 , 而是六、七万人 。 而东吴的总兵力并不比刘备少 , 因此这一仗并非以少胜多的战役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文章图片
至于说到刘备为何会输给陆逊 , 除了违反战争规律连营七百里之外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过于轻敌 , 不把陆逊放在眼里 。 所谓骄兵必败 , 陆逊这一仗赢得合情合理 。 小说作者特意在书中虚构了马良的这一段话:"陆逊之才 , 不亚周郎 , 未可轻敌 。 "这也是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点出了自己对刘备兵败夷陵的看法 。
刘备|此人出言相劝,刘备却不采纳,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