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稿|我给《吐槽大会》写段子


读稿|我给《吐槽大会》写段子
文章插图
《吐槽大会》已经进行了5季。同类节目在美国是作为特辑出现的,一年只有一期,但中国的综艺从业者将它变成周播,一个每逢播出必定在全网引发讨论热潮的现象级节目。
像美版《吐槽大会》生产流程一样,嘉宾的表演是有剧本的,幕后需要大量的脱口秀编剧。在第五季《吐槽大会》,笑果投入三四十名编剧,分成9个组,为嘉宾服务。这是一套逐渐严谨的方法论。每期嘉宾确定后,编剧与他们见面做前采,写出稿后开全体的读稿会。所有编剧参与其中,帮忙给出反馈与修改。稿件确定后,再与嘉宾逐句对稿,演示如何用合适的节奏、语气、动作呈现,并纳入对方意见。
小罗正是笑果的编剧团队的一员。脱口秀领域不像一般编剧行业,没有科班出身,笑果编剧们入行前工作多种多样,有银行前台、保险销售员、翻译,而小罗曾经是一名快递员。他与大多数人路径不同,他们首先是脱口秀演员,然后才变成了编剧。小罗也说过脱口秀,但那是成为编剧之后的事情了。相对热衷于去开放麦试段子的同事,他很少登台,总共积累下来的段子时间也不过十五分钟。
他是从段子手变为编剧的。从2012年开始,作为业余爱好,他以小罗和他自己的网名,勤奋地在微博写段子,给喜剧节目投稿。到2017年,他竞聘笑果成功。从第二季《吐槽大会》开始,他至今写了四季节目。
与嘉宾对稿是一个撕扯的过程,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不愿自曝短处、旧事重提,不愿对他人开火,理解不了编剧设计的笑点......团队也会提出各式意见,原本答应的事情也可能突然反悔。编剧往往是弱势的存在,用小罗的话,素人面对明星,都是一样胆怯的。他自认为从来就是一个缺少自信、内向的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总是那个躲在角落的人。而这一点,在他的网名也能得到体现。
网名受启发于他的偶像罗永浩。老罗的公司叫老罗和他的朋友们,小罗感觉做快递员的自己是孤独的,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在路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就叫小罗和他自己。但现在,小罗不再只是和他自己了,他在编剧团队之中,大家经常在一起。同事们常常提到的罗哥,并不是罗永浩。在幕后工作,他找到了快乐与成就感。不久前,老罗微博关注他,并与他互动。小罗与老罗顺利会师。
小罗与《人物》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给《吐槽大会》写段子的经历。以下为他的自述:
文 |谢梦遥
编辑 |槐杨
1
工作流程是这样开始的:我们收到发稿单,这场会有哪个嘉宾,可能也有几个还没有定下来,我们会知道我写哪个。包括主持人在内,嘉宾都是有编剧的。导演组在网上查查这个嘉宾的故事,整理成不同的版块,制作成资料,发给我们。文件可能有十几页。不需要那么细节,如果这个事我觉得能写,我再去查一下。哪有助理啊,我们怎么可能会有助理。
然后是前采,一般两个小时,面对面告诉嘉宾,我们这个节目是干嘛的,他来了需要干啥,别人会怎么说他,他想怎么样说别人。前采回来,我们就写稿。有时候就给你一天时间写。再往后就是读稿会,在一个特别大的办公室里边进行,大家坐成一圈,九个组的编剧、导演都在,人特别多,按照《吐槽大会》的流程,由每个编剧组派一个编剧来读自己嘉宾的稿子。读稿会之后,稿子改发给嘉宾看,见面对稿再具体聊。
我们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有期主咖,前采完了,都已经过了一次读稿会了,结果她出了丑闻,不能再来了。李若彤是临时来救场的,变成主咖。本来那一整期都没有我的事,我想还好不是我写那位主咖,不然完了,结果当天晚上就告诉让我来写李若彤。
《吐槽大会》写到第五季,越来越难写了。我们写到后来,每一组编剧都想让自己的嘉宾被淘汰,因为太难写了。
写了那么多以后,一些传统的抛梗方式大家看多了,就有点老套。比如有一种手法,一个段子串三四个人,你似乎在讲这个人,实际指向另一个人,用得少一些了。读稿会的时候,大家会说这种以前已经用过了,观众也会猜到。我们反而会推崇一些特别奇怪、特别不预期违背的段子。比如王建国吐槽杨超越,别看她年纪轻轻,就已经这么年轻了,就属于没有反转,很讲理的,但好像又反转了那个反转的那种感觉。
每期会选一些好稿奖,给奖金奖励。如果稿子呈现的文本非常好,哪怕嘉宾没表现好,也会给好稿奖。像蒙淇淇那篇,在读稿会上特别棒,但在节目上说出来很垮,也给了好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