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为什么要与汉武帝作对?父辈纠葛不过是一个借口
王族与皇族本就是种对立关系 , 皇族具有极强的排他性 , 尤其对于“皇位”这个稀缺资源来说 。 但在某种意义上 , 王族却认为皇族是一种“公共资源” , 可试着去抢夺 , 这就导致了两者矛盾的根源 。
文章图片
汉武帝剧照
纵观西汉历史 , 这种矛盾持续很久 , 且爆发过不少冲突 , 文、景、武三朝都有过 , 似乎成了一块顽疾 。 正是缘此背景 , 汉武帝才不遗余力地搞“推恩令” , 最终使得西瓜般大的诸侯国统统变成了一堆小芝麻 。
但是王族与皇族何尝不是一种共生关系 , 当王族势力被皇族消弭殆尽 , 当人们对“推恩令”之神奇津津乐道时 , 其实西汉已濒临灭亡边缘 。 所以我们看到 , 王莽篡汉有多容易 , 更会发现 , 继起的东汉已成为了一个皇帝与豪族共享天下的朝代 。
同汉武帝作对的淮南王叫刘安 , 他的父亲是淮南王刘长 , 刘邦的七子 。 从理论讲 , 所有的诸侯王和淮南王一个鼻孔出气 , 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 只是刘安比别人蹦哒的欢实些 。 这是有原因的 , 刘安一直憋着一股怨气 , 这口气还是从他父亲刘长那里接下的 。
刘长是刘邦的七子 , 出生于公元前198年 。 刘长出生完全是个意外 , 也影响了他的人生 。 他的母亲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 , 刘邦于东垣追剿韩王信余部之余 , 将她临幸 , 后怀上身孕 。 不久 , 张敖因涉嫌刺杀刘邦被召到长安受审 , 其亲信全部被关入大牢 , 其中就包括身怀六甲的赵姬 。
文章图片
刘邦剧照
赵姬生下刘长之后于狱中自杀 , 刘长则由吕后抚养 。 刘邦灭淮南王英布后 , 将刘长封为淮南王 。 刘长渐渐长大 , 一直为母亲之死而耿耿于怀 。 原来赵姬入狱后 , 哥哥赵兼便托人找到刘邦 , 希望准许妹妹入宫静养产子 , 但正在恼怒之中的刘邦没有理会 。 后来赵兼托审食其去求吕后 。 由于吕后醋意大发 , 结果又不了了之 。 这样一来 , 刘长便将母亲的死归罪于审食其头上 。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 , 刘长首先击杀审食其 , 事后也没有被处罚 。 不料在汉文帝的纵容下 , 刘长越来肆意妄为 , 淮南国不再施行汉朝的法令 , 本人行事同皇帝没什么区别 。 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 , 但汉文帝还是忍了 , 谁叫他就剩这么一个兄弟了呢!既然是作死的节奏 , 那么离覆灭也就不远了 , 汉文帝不可把皇位让给刘长来当 。
文章图片
汉文帝剧照
公元前174年 , 也就是汉文帝继位的6年后 , 刘长同手下一些无赖拥趸驾四十余辆车造反 。 这场闹剧危害性不大 , 性质却极其严重 , 于是汉文帝下令:遣刘长带着妻妾若干到蜀地居住 , 每日供应五斤肉 , 二斗酒 , 其余煽动参与者一律诛杀 。 但刘长还没走到雍县就绝食而亡 。
【淮南王为什么要与汉武帝作对?父辈纠葛不过是一个借口】有人将刘长的死归咎于汉文帝 , 理由是汉文帝一步步将他引诱上悬崖峭壁 , 当他醒悟已没有了退路 , 所以只能一跳葬身 。 其实刘长就是一个没脑子的货 , 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戾气 , 不知道天高地厚 , 唯我独尊 。
文章图片
刘长死后 , 留下孤儿寡母一堆 。 汉文帝触目伤怀 , 将四个幼侄子封侯 , 其中刘安为阜陵侯 。 公元前164年 , 汉文帝又将健在的三个侄子刘安封淮南王、刘勃封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 , 依旧用淮南国故地作为他们的封地 。 很明显 , 汉文帝想借此缓和同刘长一脉的关系 , 但结果事与愿违 。
公元前154年 , 吴、楚七国之乱 。 刘安本打算起兵响应 , 结果被相国骗夺兵权 , 只好望洋兴叹 。 当时诸侯国的相国均为朝廷委派 , 目的就是监督诸侯王的过失 。 七国之乱很快平息 , 刘安“因祸得福” , 躲过一劫 , 汉景帝还以忠直为由 , 特赐嘉奖 。
文章图片
刘陵剧照
刘安反抗朝廷的根源在于从不认为父亲有错 , 错在于皇族的不仁 , 所以从景帝到武帝时期 , 一直把其作为一个取而代之的理由 。 故此 , 刘安一面著书立说 , 往身上镀金 , 增加声望;一方面派女儿刘陵充当间谍 , 拉拢皇帝近臣 , 刺探情报;另整军蓄武 , 招徕门客 。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 刘安很快又进入“等风”状态 。
- 王阳明|王阳明: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在两件事上做到自律,注定是人上人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弑九王,占皇后,末日凶臣蒋玄晖,却成大唐帝国最后一棵柔弱稻草
- 摄政王多尔衮最爱的女人是谁?或不是孝庄,事实是这样的
- 挖掘了八十几年“三星堆”为什么突然停止?太诡异、太恐怖
- 追本溯源,芈姓孙氏的远祖当推楚王蚡冒
- 同是4人组,为什么刘备干不过唐三藏?企业管理,怎样求之于势
- 孙思邈的出生很贫穷,却特别的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被人称为药王
- 关羽|为什么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杀?
- 中国历史上灾害治理的成功范例:大唐王朝716年“姚崇治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