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装睡的成人与睡不着的少年


孩子|装睡的成人与睡不着的少年
文章图片
孩子|装睡的成人与睡不着的少年】现实远比这个简单而美好的想象复杂 。 新闻里描述的简单事实 , 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 , 是一个个父亲、母亲如何不自知地亲手把孩子推向了游戏 , 每个孩子如何挣扎和拼命自我证明 , 最后又在漫长的家庭战争中败下阵来的故事 。
文/本刊采访人员邱苑婷
难以置信 , 在写完电竞劝退这篇稿子(点击阅读《电竞劝退 , 成人与少年的信念之战》)后 , 我的采访对象——一个气急败坏的父亲 , 把自己微信里的一百多名律师一个不落地截图发给了我 , 近乎“暴走”地指称这篇文章内容“不真实” 。
“他说的话40%都是不真实的 。 ”甚至还没看到文章内容 , 得知我竟然采访到了他儿子后 , 这位父亲立马警惕起来 , 如此评价儿子 , 自称“比较了解他”——尽管我先前一再安抚和解释 , 说儿子只是从孩子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和故事 , 并没有过多指责 , 还天真地以为文章或许会成为父子俩增进彼此了解的契机 。
哑然失笑 , 似乎一瞬间明白了他孩子一直以来的感受 。 此时我才意识到 , 他们的父子关系已经差到拉黑微信一两年之久 。 于是我回复:有没有可能 , 正是这种不信任影响了你们的关系呢?
直到我放弃解释和劝说 。 在拉扯了近一天后 , 我绝望地发现 , 一切试图引向反思的对话都是无效的 。 诸如此类的话语 , 完全被对方自动屏蔽、无视和忽略 , 像石头扔进深海 , 或者是刀枪碰上密不透风的铁板一块 , 除了一声愤怒的反弹之外再留不下一丝划痕 。
剩下来的 , 是无穷无尽的细节纠缠和自我辩护 。 当一个人只能看见自己 , 当一个成年人已经活成了铁板一块的样子 , 当一个人建起了一座自圆其说的逻辑城堡 , 他所有的努力就是不断往上添砖加瓦 , 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伟岸形象 , 以至于他的家庭、子女 , 都要成为这个伟岸结构里的一部分 。
不符合期待的要被修剪枝叶 , 偏离预定轨道的要加以鞭笞 , 甚至贬低 , 以言语、武力、强权……这样的体验 , 仅一天就足够让人绝望 , 更何况是处在无法挣脱的亲缘关系之中?
实际上 , 我的笔触已足够柔和 。 有太多尚没有写 , 太多出于体谅而弱化的表述 , 但这种“退让”反而助长了对方的气焰 。 我后悔自己软弱 , 同时却越发坚定 , 无论如何 , 希望文章发出来 , 被看到 。
报道中的孩子们在家长眼里 , 曾经是无可救药的 , 是“网瘾少年” , 是走上了歧途的叛逆者 。 甚少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 , 为他们发声 , 从前的电竞劝退报道版本里 , 千篇一律是那个看似顺理成章、实则经不起推敲的逻辑:让打游戏的孩子意识到自己没有天赋 , 便会放弃 , 重拾学业(尽管比起戒网瘾学校 , 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
我写下这些 , 无非想说 , 现实远比这个简单而美好的想象复杂 。 新闻里描述的简单事实 , 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 , 是一个个父亲、母亲如何不自知地亲手把孩子推向了游戏 , 每个孩子如何挣扎和拼命自我证明 , 最后又在漫长的家庭战争中败下阵来的故事 。
是的 , 败下阵来 。 说是信念之争 , 似乎双方都有输有赢 , 事实上 ,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的心志坚韧到无坚不摧 。 那些和原生家庭抗争的过往 , 最终都会变成日夜折磨自己的心魔 , 而那个心魔 , 总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难克服的障碍——无论选择哪一条路 。

孩子|装睡的成人与睡不着的少年
文章图片
▲《死亡诗社》剧照
操作这个选题时 , 我反复想到《死亡诗社》 。 这曾是我大学时非常喜欢的电影之一 , 故事的结尾 , 一个极富戏剧天分、却被父母执意要求读金融的少年选择结束生命 , 而他的父母得知儿子死讯后 , 不仅毫无悔意 , 还将所有责任推给了学校老师 。 当时看到电影 , 我只是愤怒和不解;如今 , 类似剧情活生生发生在眼前 , 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一刻 , 在电影教室里为Keats老师暗捏拳头 , 在心里像所有那些站上课桌的少年们一样 , 默念着“Captain,OmyCaptain” 。
哪怕看到的人再少 , 我也希望有人能真的理解这些少年的故事 。 只要多一分理解 , 所有这些撕扯 , 就是值得的 。

孩子|装睡的成人与睡不着的少年
文章图片

孩子|装睡的成人与睡不着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