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年羹尧准备了四样礼物,为何张廷玉却只收下了一包天麻
《雍正王朝》中 , 有这样一段剧情 , 可谓是颇为耐人寻味 。
年羹尧接到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的指示 , 带着五百名官兵准备前往江夏镇捉拿钦犯任伯安与刘八女 , 而在此之前 , 年羹尧需要先绕道南京面圣 。 不过 , 年羹尧并没有见到康熙皇帝本人 , 只是与随同康熙南巡的张廷玉见了面 , 同时也奉上了自己为张廷玉准备的四样礼物 , 即几篓橘子、几把竹扇、几匹蜀锦和一包天麻 。
然而 , 这四样礼物看似普通 , 却蕴含着很深的寓意 , 而年羹尧名义上是给张廷玉送礼 , 但他之所以如此 , 也同样是另有目的 。
文章图片
年羹尧给张廷玉送礼 , 实际上却是对于张廷玉的一次试探 。
年羹尧为张廷玉准备了四样非常简单而又普通的礼物 , 分别是几篓橘子、几把竹扇、几匹蜀锦和一包天麻 。
熟悉古代官场“规矩”的朋友们都应该清楚 , 能够送出如此的四样礼物 , 必然不会是下级官员巴结领导 , 同样也不会是求人办事前的“疏通” , 反而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再平常不过的一种交流和馈赠 。
而这也正是年羹尧的真正用意所在 , 他送出的四样礼物 , 其含义也是各不相同 。
文章图片
“中堂 , 我知道您一清如水 , 从不收受别人的礼物 , 因此我也没敢带别的东西来 。 ”
年羹尧上来先给张廷玉戴上一顶“高帽” , 同时还特别强调张廷玉“不收受别人的礼物” , 而年羹尧不是“别人” , 以此是在可以拉近同张廷玉之间的距离 , 目的就是希望张廷玉能够接受他的这些“礼物”
【雍正王朝:年羹尧准备了四样礼物,为何张廷玉却只收下了一包天麻】“您看这几篓橘子 , 只不过是让您尝尝鲜 。 ”
“橘” , 与“吉”读音相似 , 年羹尧这里是取了一个谐音 , 恭祝张廷玉能够吉祥如意 。 同时 , 年羹尧任职的四川地区盛产橘子 , 而不同属地的官员们之间相互赠送地方特产 , 本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 也是官员们培养友情的重要方式 。
所以 , 年羹尧此举无疑是在试探他与张廷玉之间是否有建立朋友情谊的可能 。
文章图片
“这几把竹扇 , 也是读书人之间经常馈赠的雅物 。 ”
“竹” , 本就代表读书人的气节 , 而“扇”则是读书人手中常备的雅物 。
年羹尧送张廷玉竹扇 , 是在赞颂张廷玉做人品质和气节的同时 , 也希望张廷玉能够将自己重新划归为读书人阶层来 , 建立读书人之间相互指导、帮助、学习的关系 。
毕竟 , 年羹尧与张廷玉一样 , 都是进士出身 , 只不过年羹尧长期担任武职 , 给人一副赳赳武夫的印象 , 而他也正是寄希望于此 , 能够得到张廷玉的认可与接纳 。
“只是这几匹蜀锦和一包天麻 , 是我孝敬太夫人的一点心意 。 中堂 , 我没有把您当上司看 , 就看在您是前辈的翰林 , 我是后辈的进士 , 如果这点不像样的东西您都不收下 , 也太扫我的脸面了吧 。 ”
这最后的蜀锦和天麻 , 无疑也是年羹尧在给自己找着最后的台阶 。
虽然年羹尧名义上说是送给张廷玉的母亲 , 但是却是借父母辈之间的情谊 , 拉近与张廷玉之间的关系 , 毕竟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与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同朝为官多年 , 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 , 即便是冲着这份敬重长辈的孝心 , 张廷玉也不应该全盘拒绝 。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年羹尧为了这次与张廷玉的会面 , 是做足了“功课” , 无论是准备的礼物 , 还是介绍的顺序 , 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 , 一方面是希望同张廷玉能够拉近关系 , 并得到张廷玉的赏识与提携 , 另一方面则是在试探张廷玉对他的态度 , 以及他与张廷玉之间的关系 , 到底在哪个层面之上 。
文章图片
张廷玉只收下了年羹尧的一包天麻 , 并顺势回赠了一盒湖笔 。
张廷玉拒绝了年羹尧的橘子、竹扇和蜀锦 , 唯独只收下了一包天麻 , 也是有着他的考量的 。
不收橘子 , 是张廷玉并不想把年羹尧当成朋友 , 只想依旧保持着这份同僚关系即可 。
不收竹扇 , 是张廷玉对于年羹尧的一种批评和提醒 , 而之所以如此还是在于年羹尧在四川之时杀伐过甚 , 已然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仁德”和“包容” 。
- 年羹尧|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宁愿被赐死也不造反?理由其实很简单
- 雍正|雍正临终前杀死一人,助乾隆稳坐皇位60年,自己不惜背上千古骂名
- 同为史上最勤政皇帝,朱元璋应付自如,为何雍正却被活活累死?
- 吕留良案齐周华“独抒己见”,落入雍正陷阱,佯疯泄愤竟祸及家人
- 康熙驾崩前,为何特别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继位才懂父亲的心机
- 为何田文镜得不到康熙重用,却受到雍正的青睐
- 雍正死前除去一人,让乾隆坐稳60年的江山,而自己却承受千古骂名
- 中国历史上灾害治理的成功范例:大唐王朝716年“姚崇治蝗”
- 年羹尧在江夏镇究竟杀了多少士兵?雍正怒道:他这是在找死!
- 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